□ 郑学富
今天是处暑。
人们一直认为,立秋就标志着秋天到了,其实非也。立秋后,仍然是热气腾腾,暑气蒸人。而真正迎来秋天的节气是处暑。“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古人说,处暑一到,“天地始肃”。《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宣和遗事》前集曰:“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敛藏的季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所以,古时的“秋后问斩”,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宋人苏泂在《长江二首》中写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之后,秋意渐浓,阴雨天气减少,天空不见夏时的浓云密布,而是蓝天白云,舒卷自由,任意潇洒。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宋代诗人张耒也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的诗句。处暑时节,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这就是唐代诗人元稹“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