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云
1980年8月,我从苏南钻探三队组宣科调镇江煤矿医院政工科。没多久,我就听到沈逸华医师在外科许多的感人事迹。因长期对组宣工作的敏感,就一直想访沈医师,但都未能如愿。
今年1月,沈老回到镇江小住,我随即去他府上拜访,聊天中,沈老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在沈老的心中,他一直把医患关系看成是亲友关系,把病人当亲人。
沈逸华,1930年4月生,江苏溧阳县人,少年时间断地从小学读到中共地下党创办的金坛维文医士学校,1949年6月(19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在陆军医院。1952年由陆军医院转业,分配到金坛县人民医院。1961年-1964年调到金坛县水北区人民医院任院长。(注:溧阳、金坛当时都属于镇江。)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村环境较差,生产水平低,经济落后,农民发病率高,尤其是外科、妇科的急症特别多,手术量也大。当时医院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作为科主任的沈老从未有个完整的休息日,24小时随喊即到。更困难的是医院当时缺少各类医疗设备和器材,没有救护车,手术室没有无影灯,胃肠减压器也得靠自己制成;严寒的冬天,手术室只能用木炭取暖,沈医师就曾多次二氧化碳中毒。炎夏手术时,手术室没有任何降温设备,每做一台手术,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全身都是湿淋淋的。
县医院缺少救护车,医院无法及时地把急需手术的病人接到医院,沈老特地组织医护轻骑队——骑着自行车奔赴农村进行抢救;如果遇到要输血的病人,只要血型符合,往往撸起袖子自己上。这种献血方式曾有过好多次,献过血再上用桌子拼凑起来的简易“手术台”进行手术。
在全方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结扎输卵(精)管是节制生育的有效措施之一,金坛县指定沈逸华全权负责这两项手术的技术指导。经沈医师结扎的输精管和输卵管就平均超千例。镇江地区各市、县、区开展结扎手术时都邀请沈逸华现场技术指导。沈逸华和丹阳县人民医院尹方成主任配合做输精管结扎手术,每例平均五分钟就完成,创造了男士结扎手术的刀痕是“一粒米(大)、一滴血(流血少)、五分钟(时间)。镇江地区卫生处作为推广的依据。有些家庭绝育后,其独生子女偶有不幸或涉及再婚,要求再生育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吻合输精管或吻合输卵管手术。1964年6月,金坛县农民张火娣独生小孩殁了,强烈要求再生一个。沈逸华精心地为张火娣做了输卵管吻合手术,获得成功。这也是江苏省首例输卵管吻合手术,填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
沈逸华出身于贫困家庭,特别能体谅农民的困境。1977年8月,镇江地区卫生处调沈逸华到镇江煤矿医院任外科主任。患者王九洪和史敖敖慕名到镇江煤矿医院指名要沈医师诊治。王九洪晚期糖尿病危重者,并发症引起左下肢全部坏死,急需截肢;史敖敖患“巨脾”症,并发门静脉高压引起患者多次大出血,病人极其虚弱,不手术危险,手术危险又很大。沈逸华大胆收治了这两位高风险的濒危病人。当时医院食堂没有糖尿病人的餐饮,沈逸华就在自己家里每天做好饮食送给王九洪。两位患者经沈逸华先后精心手术,均获成功,为镇江煤矿医院带来极好的口碑。
1990年10月,沈逸华光荣离休。其后,沈老先后在多地医院发挥专长,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年事渐高,2008年后,沈老开始学习电脑、摄影,真是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