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19年08月15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满园香家庭农场:

农业传承在这里“闪光”

周 迎 摄

“爸,这个品种今年表现不错,挂果情况和口感都比去年更好,看来你的经验结合新技术真的起作用了。”在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满园香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王君正和农场的上一任主人,她的公公毕年胜在葡萄架下对今年的葡萄成熟情况进行分析,这样的交流是近年来两位新老农场主的常态。在这里,饱含着对农业无限热爱的传承,正在完成着交接棒。

立秋过后,阳光依旧刺眼,走进满园香家庭农场,一大片绿色的“穹顶”下,是葡萄的“海洋”:黑色的夏黑、淡红的红巴拉多、微黄的金手指以及翠绿的阳光玫瑰。有的套在袋中,有的就这么敞着挂在枝头,在穿过玻璃大棚和农膜后的“柔和”阳光里,诉说着属于夏季的丰收故事。

在连栋大棚的一个角落,王君正和来帮忙的工人一道,剪着树上的葡萄,为给订货的客人装箱做准备。但奇怪的是,正在干活的她们没戴草帽。王君笑着说,晒不到太阳,就不需要戴闷热的草帽了。

不用戴草帽就能下地干活,这或许是很多农户“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但在满园香家庭农场确是常态。其中的关键,就是连栋大棚多。“农场有50亩的葡萄园,全部采用避雨栽培,光连栋大棚就有30多亩,其中更有近30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大棚上还有黑色的遮阳网,夏天剪葡萄,再也不用顶着大太阳了。”

这样的便利,可不是凭空得来的。王君算了笔账,早在建园之初,50多亩的葡萄园只有3-4亩的大棚,露天种植,葡萄卖不上价格,人还特别辛苦。“爸爸为了改变这一困境,从日本学习回来后,为农场注入了‘采摘’这一概念。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给客人一个好的采摘环境,就得建大棚。从3亩到30亩,加上配套的设施,农场的投入先后有几百万元。”

除了兴建大棚,对品种迭代的极致追求,也是满园香家庭农场不断前行的动力。从2013年开始,农场与省农科院、市农科所联合实施“葡萄品种混种、立体结果新模式”绿色防控项目的研发和示范,在传统巨峰、夏黑等葡萄种植的基础上,引进了白罗莎、红罗沙、红巴拉多、金手指、美人指、贵公子、阳光玫瑰、红富士、醉金香、红地球、魏可等30多个葡萄品种。

“我们都是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生产出来的葡萄品质口感好、果形整齐、颗粒硕大、营养丰富,价格也比常规品种葡萄卖得好,5斤整箱包装100元一箱。自7月下旬早熟葡萄挂果成熟以来,葡萄园里新鲜葡萄供不应求。”王君说,这些都是爸爸一手忙起来的,他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品质的执著追求,为她树起了榜样。“其实,我与葡萄结缘也有20年了,但越了解这行,越明白爸爸能做到现在这样真的很不容易,也坚定了我接过农场,继续办好的决心。”

说话间,两辆挂着苏A牌照的小汽车停在了农场门口,车上下来的是农场的熟客,家住南京市栖霞区的王先生。他是带着朋友一道来尝鲜的。“我在老毕这买葡萄已经有6年了,每年葡萄一熟我就来,一买都是十几箱,口感那是没得说。这不,今天我还带着了朋友,让他直接在园子里吃葡萄,看看和超市里买的有什么不一样。”

“我先去陪客人了,你再给记者说说,以后这里就要你当家了。”毕年胜笑呵呵地去接待客人了,但他的话语里,透露着对接班人的信心。

为了种好葡萄,王君曾先后3次赴日本学习技术并逐渐将所学的技术用到了果园管理之中。“控产提质,打造精品果,种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葡萄,这就是我的目标。”2018年,王君还获评为句容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这让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一定不负所托,接好农场的班,再为它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

2019-08-15 满园香家庭农场: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9904.html 1 3 农业传承在这里“闪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