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郏勤芳,1954年出生,1972年入伍,1977年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镇江市公安局强劳队、治安科口卡室工作,1982年至2002年在派出所任户籍内勤,2009年退休。因表现突出,获省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首届镇江十佳民警等荣誉称号。
从上海到镇江,从部队话务员到公安民警,她扎根户籍岗位24年。在一线窗口服务群众20年,一天天登记、查档,一次次复印、答疑,每天的重复劳作,却让她绽放出异样璀璨的光华:省三八红旗手、市劳模、市十佳民警……
岁月匆匆,她从青葱少女变为慈祥可亲的奶奶,她的岗位也从服务群众一线转为家庭“后勤部长”。但一帧帧泛黄的照片,一枚枚簇新的奖章,却默默诉说着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共同探寻,她,郏勤芳,一名普通镇江公安民警,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口卡室:汇总全市户籍资料,手工卡片记载家庭变迁
郏勤芳从小在上海长大,后随参军的父亲东奔西走,1966年定居镇江。1972年初中毕业后和父亲一样,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话务员。1977年进入镇江市公安局强劳队工作。一年多后,调入治安科口卡室,从此在户籍岗位上一待就是24年。
“口卡,就是户籍卡片。由基层派出所将户籍人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民族、住址等填好后,定期报到口卡室,我们就按照拼音顺序将卡片一张张放入档案柜。”郏勤芳在接受派出所的卡片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一些项目填写不全、不清的,要求退还或者当场改正。“为这事,还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有些同志认为这点小事还斤斤计较,说话就比较难听了。”但就算没有好脸色,郏勤芳依然始终坚持她的原则,因为填写不规范,就可能在对外查档时遇到大麻烦。
每年全市户口统计汇总是郏勤芳最为头疼的事情。“户籍卡片由迁入地派出所登记填写报送,比如一个人从宝塔路派出所迁到大市口派出所,群众需要先到宝塔路派出所办手续,然后凭手续去大市口派出所登记,但经常有人户口迁出后,不及时到迁入地派出所登记,这样汇总时就麻烦大了。”一方面,郏勤芳有这个人的户口资料,但迁出地派出所不认账,人已经迁出了啊!另一方面,迁入地派出所也不认账,没有人来登记啊!郏勤芳的户籍档案库里就凭空“多”出一个人。“每年为了核实一个人的户籍信息,不知道要和派出所磨多少次,虽然要忙两个多月,但最后总是核不平。”
郏勤芳感慨地说,这样的劳作日子随着科技化发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户口迁入只要符合要求,一律由迁入地派出所直接登记,既不需要群众在两个派出所之间奔波,也确保了信息的及时和准确。
户籍窗口: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沁人心脾的芬芳
1982年,随着镇江升为省辖市步骤的加快,地市公安机关合署办公已经列入重要日程,一些岗位的重组与人员的分流,也成为年底的一件大事。
当年12月1日,郏勤芳来到宝塔路派出所,成为一名户籍窗口民警。当时的窗口就她一个人,同时还肩负着其他工作。“那时的派出所就一部电话,放在户籍窗口,所有大事小事,找所长,找民警,都通过这个电话,只要一上班,电话这里就不能离人。刚开始,窗口就我一个人,实在有点吃不消。后来补充了一名助手,虽是一位70多岁的老同志,但好歹有时可以换换我喘口气了。”
1987年,郏勤芳印象极为深刻,这一年,镇江市第一代身份证开始制发。“1984年,我国开展在北京试点颁发居民身份证。1986年底,公安部公布施行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我们镇江公安机关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集中制发首批居民身份证。”和现在的身份证有着多项科技含量不同,第一代身份证“土得掉渣”,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并且都是手工填写。
作为户籍内勤,郏勤芳身兼双职:一个是在民警和工作人员上门核对户口信息的基础上,做好汇总归类;另一个是深入由她自己负责的“集体户”单位,直接核对人口信息。郏勤芳负责的是船山矿、地质三队等单位,有3000多人,幸好每个单位的保卫科都十分给力,郏勤芳自己的入户核查工作高效又高质地完成了。
转移阵地:是金子在哪都闪光,始终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在宝塔路派出所户籍窗口17年,是郏勤芳人生中最为辛劳也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获得十佳民警、市劳模等荣誉。从28岁到45岁,从小郏到老郏,她就想着平平稳稳呆在宝塔路派出所得了。但这时的老郏已经是大门口挂红灯——美名(明)在外,有人想请出老郏这位先进……
1999年8月1日,郏勤芳被调至中山西路派出所户籍窗口上班。到了新的岗位,闲不住的郏勤芳先来了个大搞卫生,“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有一个舒心的环境。”然后,上班时间在岗在位,严谨细致;遇有群众办事困难,倾心相助;对群众咨询其他岗位的问题,热心指点。短短几天,旧貌换了新颜。“老郏你真是神了,我在隔壁,天天听到群众的感谢声,听到笑声,我真是服了你。”时任中山西路派出所所长黄克彬不禁为自己的“计谋”成功而得意不已。
“这么多年的户籍窗口工作,你觉得枯燥吗?”
“有时也烦。但更多时候,是为群众解决切身困难时得到的欣慰与满足。”
1989年,一位台湾老人写信给市公安局,想寻找19世纪30年代出生的侄儿。接到上级指令后,郏勤芳立即行动起来,查找底档、实地寻人……多方查找后,得知其侄儿早已去苏州定居。“那个时代,也没有大数据查询什么的,全是凭人工一本本档案查、一个个地址找。虽然知道老人的侄儿去了苏州,但具体什么地址、怎么去找,那个工作量就海了去。”
其实按照规定,郏勤芳的工作到这里也完全可以结束了,她只要告知老人去苏州公安机关查询即可。但想到相隔万里,老人联系不便,郏勤芳毫不犹豫地决定帮助这位台湾老人圆梦。发函到苏州市公安局,请兄弟城市警方帮助查找。一次次的肯定,到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信心满满,到一次次的无功而返。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历经数十天时光,终于查得老人侄儿在苏州的住所。
得到确切消息后,台湾老人来苏州认亲,还特地绕道镇江,给郏勤芳送来一面大红锦旗“大陆公安 人民保姆”,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报记者 胡冰心
本报通讯员 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