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明
长江和运河在古城镇江交汇,千百年来滋养着这座城市,使镇江成为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的重要口岸,素有“银码头”之称。
自开埠后南北商品出口大增,金融活动随之日趋活跃,被称为“百业之首”的钱庄应运而生,镇江人善于理财,以“无镇不成庄”闻名,至1906年资金雄厚的大钱庄达32家,总资金超过30万两。1891年镇江钱业公所成立称为辅宜堂,还有镇江的丝绸、木材运量和交易量也比较大。全国各地的商贩纷至沓来,从事各行各业的经贸活动,本帮行栈商号也迅速发展,仅西门处行栈即达400多家,逐步形成了钱庄、木材业、江广、江绸、绸布“五大业”。
市场日趋繁荣客商来往频繁,自然带动了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的兴起,当时的镇江可谓是百业兴旺,一跃而为全国有数的重要商埠之一。会馆和公所就是在这种经商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有11个省的客商建了会馆,20个行业建立公所。
先后建起较有名气的如黄山北路近宝塔路一端的北五省会馆。旁有一条小巷,巷名也叫北五省会馆巷。这是清末来自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五省旅镇商客,联合组建的北五省会馆。再如位于伯先路82号的由广州、肇庆两府旅镇客商合力兴建的广肇公所。还有福建会馆(在原黑桥小学)、古闽会馆(在曹家坡)、广东会馆(在中华路原文化馆)、江西会馆(在小码头)、泸州会馆(在小街泸州会馆巷)、全浙会馆(今牌湾);泾太公所(在新河街8-10号);同业公所遍布街巷,诸如钱业公所(西坞街)、绸业公所(演军巷)、米业公所(新河街)、木业公所(金山河,今新河路)、洋货公所(打索街)、布业公所(布业公所巷)、瓦木公所(拖板桥)等。
会所是舶来品,它的英文名字叫“club”,也称为俱乐部。原是强调一种相同阶层的人士,因有共同的趣味而缔结成的一种组织,来的大多是有点绅士气派的人士。而镇江的会馆、公所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同乡利益,组织商品交流,对搞活供销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会馆主要以地缘(籍贯)为纽带,同乡组成,抱团取暖;公馆最初作用重在“联乡语、叙乡情”,以“恭祀神明,使同乡之人聚集有地。”各行业就抽收会厘兴建同乡会性质的会馆,不仅可供同乡聚会住宿为商人们存放货物,办理同乡间的互助,游客互通信息,逐步成为旅镇客商存放货物、居住和议事的重要场所。
公所在同行业中办理善举、议论定制行业条规章程,实施行业管理。凡行业中的重大事务,公所及时召开会议磋商调解。其上层大多为富商巨贾,并且捐有官衔。会馆和公所的建立以及维持正常运转,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其筹资的方式,使用经费的监管模式,都有一套科学的运作方式。经费主要来自商品的“厘捐”和个人的捐赠。
会馆和公所不仅是商业行会组织,还举办或资助地方公益、慈善救济事业。不少会馆公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反映了弘扬慈善义举的美德。当本乡或本行业的从业者,或从业者的子女亲属,日常生活拮据,遇到生老病死的困境,子女因不能读书而辍学,会馆公所往往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其帮助救济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一些同业公会按照业务抽取会厘,积累较多的几个大业如江广业的安仁堂,钱庄业的辅宜堂,江绸业的景福堂以及木业、洋货、布业等公所除了举办本行业的福利、救济事业之外往往也资助地方的公益、慈善救济事业。
镇江原有的一批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如创办于康熙年间的育婴堂、京口救生会、普仁堂,创于道光年间的焦山救生局等都曾先后得到一些公所行号的支持帮助。还有兴办有相当规模救济事业的,如瓜镇义渡局就是同治十年由在镇江经商的浙江商人所倡导创立的,继有钱庄业、洋货、杂货等五个行业按月轮流值管,后又由五业公推钱庄业的于小川为董事,专门负责,前后建造大船20余艘,装载来往江南江北的旅客不收渡费;又如冬赊局系邑商于百川在同治末年所创办,1921年由工商界达人陆小坡带头筹谋基金以息金办赊,每年施米放粥,最多时近万担;此外许多行业或商号还单独或自行集合,每年发放米票,这些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寒冬对于饥寒交迫的穷苦贫民,仍不失为积德行善的义举。
辛亥革命后工商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兴办私立学校以弥补公校之不足。1920年胡健春等倡议由钱业、绸布、江广三业联合创办了私立润商高等学校(今宝塔路小学)、经营颜料的凌成焕独立创办了私立敏成学校(今解放路小学),煤铁锅业公所1929年创办了达仁小学(今中华路小学),中药业创办了培初小学,大照电气公司创办的大照职工子弟学校(完全小学制)至1936年已有六届毕业生,轮船业创办了航业小学(抗战时被毁),于小川在中华路于氏宗祠创办了忠肃小学。1936年由镇江工商界三贤冷御秋、陆小坡、严惠宇等倡议集资创办了京江中学(今镇江一中),这些学校为镇江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