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 锋
仁者,二人。
两个人,或者更多,仁才体现。
孔子谈仁,“出门如见大宾”。出门见客,穿戴整齐,也是常识。但孔子说的是“大宾”——重要或尊贵的客人。每次出门,都如见重要或尊贵的客人,而“客人”只是他的一个假设,有没有不一定。不管有没有,沐浴、更衣,不能马虎。
这与仁有关系么。
其实是让你把握机会。机会就是机动的会晤,说不来不来,说来就来了。机会来的时候,你邋里邋遢,一身腥臭,人家掩鼻而走,结果——真是可惜。仁者爱人。孔子为仁者,告诉你出门之前要照照镜子,带着希望出去,才可能有所收获。再者,人靠衣冠马靠鞍,你穿着得体,出门办事,容易。你穿着不得体,与人交流,容易引起误会,而误会如火苗,或被扑灭,或者熊熊燃烧。一个人的事,就变成两个人乃至更多人的事,与仁有关。
孔子谈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比如“执事敬”——做事情要恭敬。干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这是从业者的本分。这与仁有关系么。
其实是让你感恩。给你工作的人,对你寄予希望。你只有恭敬地对待工作,才能回报知遇者。你若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容易出现失误,而失误,既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乃至一个集体。集体放大,可以是社会,可以是国家,可以是天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是执事不敬。关羽大意失荆州,也是执事不敬。
孔子的仁,没有确切的定义,贯穿日常,无处不在。因为,没有人能够一直独立地生活而不依靠任何人。不要说人类世界,动物如虎狼者,若没有弱肉供其强食,若弱肉有毒,它也会绝迹。
孔子洞察人世。人世间,一切皆可抛,但仁不可须臾离也。他一生的颠沛流离,就是呼唤仁者归来。他觉得,只有人心向善,心里有爱,才谈得上义,谈得上礼,谈得上信。具备仁、义、礼、信,智者,就有了良心,有良心者,不会助纣为虐,与人狼狈为奸。
只是,那个时代,没人理睬他。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天回来晚了,城门关了,只好睡在城门外面。
早晨,守门的问,你从哪里来?
子路答,从孔氏来。
守门的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还偏要做的人吗?
孔子一生,都在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他对事业的责任,是一种态度。他钻的牛角尖,其实不是牛角尖,立起来,上面是天,扣下去,下面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