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19年07月07日
第01版:头版头条

“股改”,从“第一村”到577村

本报记者 周 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回望镇江的闪光足迹

2008年1月29日,《镇江日报》以“让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为题,对丹阳市开发区车站社区股份合作社挂牌作了重点报道。报道着重指出,这是镇江市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社。2017年,本报在重点报道车站社区时,记者更是不无自豪地写道,“13年来,村民年终分红提高了53倍”,显然,这个“股改第一村”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沉甸甸的富足”。

这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这两天,家住车站社区的小吴避着闷热的天气,在家中休息。2018年,他被诊断出骨癌,经过手术和恢复治疗,身体已有所好转。每每想起这段经历,他仍心有余悸。但想到社区的叔叔阿姨和陈爷爷的“暖心之举”,他的心里又阳光了起来,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社区而欣慰。靠着改革带来的红利,车站社区不但年年给股民分红,还免费报销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对像小吴这样的大病患者补助了3万多元。

说起这些变化,绕不开社区书记胡小锁。眼前这位70多岁的老人,现在依旧每天忙得“团团转”,刚刚送走一位前来感谢的居民,他的电话又响了。

20分钟后,放下手中工作的胡小锁端起茶杯,将社区的“蜕变”故事娓娓道来。“这一切都得从2004年说起,那时候车站村所有耕地被开发区征用,不少农民提出,要将集体资产变卖后分了。由于在镇江没有先例,这件事未获得上级批准。多方学习探索下,建立股份合作社成为村子的出路。”胡小锁回忆道,经过一系列前期工作,股份制终于推开,以基本股和农龄股为单位设置。

说得轻松,过程却很难。“人员界定是最难的,由于人口迁进迁出频繁,加之涉及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处理不当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胡小锁回忆道,经过反复确认,最终划定了1670位股民,其中,基本股239股、农龄股22000股。同时,股份实行“生不增、死继承”的模式,基本股永不增加,持股人去世则消失。而农龄股持股人去世后可由亲属继承。“所以,社区的基本股正逐渐减少,目前,社区基本股持股人仅剩131人。”

来到楼下,看着穿梭不息的车流和马路两边的高楼,胡小锁感慨地说,30年前,这里还是小农村,马路不宽,高楼很少。“股改”不但让土地利用更有效,从中溢出的实利也更多。“沿街的大楼不少都是村里的集体资产,这些就是村里分红的底气。”(下转2版)

■编者按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上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奋斗史诗。70年来,在我们这座城市,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镇江人更是创造了无数“第一”以及镇江经验、镇江模式、镇江样本等“镇江骄傲”。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回望镇江的闪光足迹”系列报道,通过本报记者的调研采访,透视和挖掘辉煌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深远影响,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奋斗激情,营造共庆新中国华诞、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2019-07-07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4450.html 1 3 “股改”,从“第一村”到577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