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第014版:最镇江

枢府釉瓷,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景德镇窑枢府白釉暗花瓷高足杯

景德镇窑枢府白釉龙纹瓷碗

□ 马彦如 张剑

提到元代瓷器,人们多半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枢府釉瓷在当时也极负盛名,是元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枢府釉瓷,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又称卵白釉瓷。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商周时期已生产出原始瓷,隋唐五代时期达到了新的水平,并形成“南青北白”为主要特征的制瓷手工业分布格局。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类别增多,达到了空前繁荣。

枢府釉瓷是元朝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调之间的一种瓷器,元朝始烧。“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唐朝代宗(762年~779年)初设枢密使,当时只是用宦官充任,以承诏旨,传达王命。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为“二府”。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的权位更高。

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釉白胎厚,卵白色,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风韵独具。与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一览无余的透明釉不同,枢府釉瓷温润而不透明,因此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

枢府釉瓷器大量生产与元人尚白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蒙古族有“苍狼白鹿”的祖先传说,他们喜爱白色、蓝色,因此,元人对器物用色颇为讲究。苏天爵著《元朝名臣事略》卷五“中书耶律文正王”载:“己丑,太宗即位……诸国来者,多以冒禁应死,公(耶律文正)言:‘陛下新即位,愿无污白道子。’从之。盖国俗尚白,以白为吉也。”明确记载了“以白为吉”的风俗在元代的普及。卵白釉瓷器中有印五爪龙纹、“枢府”字样的器物,属皇家或中央政府定烧,间接反映了元代上层阶级对白釉瓷器的青睐,而枢府釉瓷制作技艺、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恰是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最好显现。

至元十五年(1278年),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据《元史·百官志》记载,浮梁瓷局属将作院:“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这说明当时的官方机构浮梁瓷局除了烧造官府所需的瓷器外,还负担军队所用的马尾棕及藤笠帽等器物的生产。浮梁瓷局的设立是元代政治秩序作用于手工业生产的直接证据,但浮梁瓷局撤销的具体年份,史书并无记载。

近年来,在景德镇湖田地区发现,在同一窑址,早期烧制青白瓷,稍晚出现“枢府”瓷和青花瓷,说明元代景德镇并没有专烧“枢府”瓷的官窑窑场。景德镇哪些瓷器属于浮梁瓷局生产的官窑器,目前陶瓷学界尚有争议,可具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显然应属浮梁瓷局所制。

镇江作为沟通长江水系和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无数物资由此转运,南方土产由此北上。依赖于发达的水路交通,镇江“在元为财赋之区”,经济高速发展,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手工业繁荣, 税源充足。元《至顺镇江志》中记载:当时镇江城里有小市、马市、米市、菜市等。在《元典章》中,还专门记载了镇江税务种类和机构设置。位于江河交汇的地理位置,加上山水形胜的人文风貌,注定镇江成为各类瓷器的集散地之一,元朝代表性的枢府釉瓷在此即有所发现。

1957年,原丹徒县大路公社出土景德镇窑枢府白釉暗花瓷高足杯,高9.5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3.8厘米。敞口,半圆腹,做工精巧,下腹接竹节喇叭形足,杯内有暗刻花卉纹。全器施釉,足底无釉。

1994年,镇江市大市口古井出土景德镇窑枢府白釉龙纹瓷碗,高9.4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5.9厘米。口外侈,弧腹,圈足。端庄敦厚,典雅大方。胎体洁白致密,内壁模印龙纹,全器施釉。

枢府釉瓷器传世品极少,出土于元朝墓葬和遗址中的数量同样不多。作为元朝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元朝瓷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自古丰饶繁华的镇江,元代墓葬、窖藏中出土的器物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体现出瓷器作为茶具、酒具、祭礼用器等功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喜恶好尚等生活习惯,当时的人们不再留恋宋朝以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优雅,转而追求多元、粗犷的时代风尚。

2024-05-20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10014.html 1 3 枢府釉瓷,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