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古晋中学(国民型) 蔡佩雯
有幸看过一篇有关西津渡古街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镇江的古风人情。“江南第一渡,一眼看千年”。西津渡古街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深深吸引了我。
西津渡是著名的长江渡口,而西津渡古街位于江苏镇江博物馆旁一条不怎么起眼的小道。自六朝时期以来,千百年的人文内涵,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就像一本史书,记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兴衰交替,记录了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
西津渡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聚集了重要军港、客运渡口、义渡码头、水上救生、驿道咽喉以及其他重要功能,和镇江的发展兴衰息息相关,关乎镇江的自然、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
西津渡依山而建,从镇江博物馆旁沿着坡道走上数十级台阶,看见雕花砖砌起的拱门便到了西津渡古街。拱门外是中西的结合,步入拱门内却是纯粹的中国味,阁楼、亭台、塔庙、砖砌的二层小楼。走在那窄小宛转的巷道上,仿佛回到了那坐断西南,扼守漕运,商贾云集,络绎往来的日子。
有见过别人到这里旅行时拍下的影片,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沿街的匾额招牌,“五十三坡”、“小楼江揽”、“昭关石塔”、“古寺晨钟”等等。与拱门外最大的不同,便是这里保留了西津渡古街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内涵。
“波浪盈盈,墙楫帆船;和风微煦,杨柳依依;人来人往,扶老携幼;念难惜别,恭奉胜迎”,这是待渡亭内一块汉白玉石刻。传说乾隆皇帝曾在此待过。当年的山楼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紧贴陡壁的两层建筑与我们见面。
一路走在石板街上,只见路面有一处玻璃罩,底下就是“一步走百年”的路土遗迹。玻璃罩之下是考古学家挖成五个阶级的地面,层层交替,层层不同。最接近我们的是清朝,是不规则的石块铺成;然后就是明代规格一致的灰砖;宋元时期的路面虽和唐代一样是土路,但却比唐代要结实;唐代的路面只是在山体石头上凿出的路面,人称原始栈道。边走边看不同朝代的文物,让我感觉就像慢慢走进时光漩涡,走入沉睡的旧时光。
许多诗人留下关于西津渡古街的文字。譬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里的京口便是指西津渡。唐朝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里说的小山楼,也在西津渡。这些文字在我面前成为一帧一帧的画面,带我回看西津渡古街的前尘。
镇江,不仅有西津渡,还有更多的文物古迹,都是前朝留给我们后人的“礼物”。我未曾亲身到往镇江,但我还年轻,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只怕缺了想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