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德发
前两天,看到《扬子晚报》新春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盘点了不少“龙在江苏的行迹”,可他偏偏居然忘掉了镇江,我和老伴看了挺不服气的。现在,我和老伴决定自己来,过年在家盘点龙在我们家乡的痕迹。
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尊龙为神物,数千年来的发展,使它有了个完整的形象,有了一定的神力,很为人们所想往。首先要确认的是,镇江可是一块“龙兴之地”,因为在这儿产生过三位开国皇帝。能称为开国皇帝,那是要有一定能耐的,要在历史环境纷乱的年代,带领千军万马,消灭割据群雄,建立起自己统治的王朝,谈何容易。我国历史上共出过四百多个皇帝,其中出过三个开国皇帝,可能全国只有镇江这座城市。那是在南北朝时期,刘宋朝的宋武帝刘裕,他出身贫寒,在黄鹤山附近生活,长大后从军,在东晋为将官,曾带领北府兵北伐中原,一直打到潼关,历史上的几次北伐战争,数他这次成绩最大,非常有能耐,可惜朝廷未能抓住机会,后来他代晋治理中国的半幅江山,建了刘宋王朝。齐朝的齐高帝萧道成,梁朝的梁武帝萧衍,为丹阳人氏,先后继承了刘宋王朝。
其次再说说人文和自然、地理。金山寺大雄宝殿南侧有口“龙井”,传说当年金山未与南岸相连时,它可是与天下第一泉相通的。金山山体的北侧有个“白龙洞”,那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留下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勇斗法海救夫君,事未办成,她与小青就借此逃到了杭州,不相信的人们可去探险,此洞很深,据说可达杭州西湖的断桥。
南山文苑内建有一座“文心阁”,那是为纪念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刘勰和他的巨著《文心雕龙》的,阁南侧还建有“雕龙池”。刘勰主张,写文章要细致入微,要如雕刻飞龙一样,认认真真雕好龙的形象,包括龙身上的每个部位,每根龙须和每片龙鳞。如今这本著作在国际文学界影响很大,有专门研究它内容和精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固山上有条连接中峰与北峰的山道,虽不大宽阔,但很是险峻,尤其东西两侧峭壁直立,自古以来称之为“龙埂”。在这段龙埂上,当年孙权、刘备走过,梁武帝走过,朱元璋也走过,因为他们都是真龙天子,所以这条山脊古道就被称之为“龙埂”。
城西山巷西侧有条街巷谓之“龙王巷”,并且还分有“大龙王巷”与“小龙王巷”,两巷相交相通,呈“丁”字路口。相传这片地域从前曾经有过一阵子的辉煌,商贸集市很是发达,因为这儿有一座“龙王庙”,在香期、庙会时,香客、游人如潮。
南山腹地,有几座山头统称“回龙山”,为保证这一带的农田旱涝保收,新中国成立后,还修了回龙山水库。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他带了一个随从私访南乡民情,饥渴难耐之时,在此一处农家吃了一顿午餐,他高兴满意之余,还收了这个农家女做了义女,并赐了随身的御用折扇。他出了门转身,就在此调头回城了。不久,这事情被镇江地方官知道了,遂将此处一片山头都命名为“回龙山”,称皇帝是在此御驾回銮的。
城东面谏壁南侧,有座“青龙山”,山峰连绵数公里。可能因为它是在城市的东面,按照古代“周易”所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属象是“青龙”而谓之。
老伴所言东乡绍隆寺,我不赞同。清代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绍隆寺,并封其为金山寺下院,但“隆”与“龙”音同字不同。不过她提醒了我,康熙下江南,曾数次礼佛金山,且留下了不少古迹墨宝,史载康乾时期的金山寺,曾经叫过“龙游寺”。
城西小街北段有条小巷,向东通到贾家巷,叫做“小白龙巷”。曾听老人们说过:当年这地段上有个民间救火会,叫“万安救火会”,其用的扛杆龙全身车体都漆成了白色,号称“小白龙”,加之操作人员的技艺高超,演练时名列前茅,救火时冲锋陷阵,深得众人的好评,尤其是在1948年金山寺遭遇重大火灾时,小白龙的表现很是突出,它与战友们一道,力保了天王殿未受损失。事后,人们就把它所在地域的这条小巷,命名为“小白龙巷”……本人所知有限,只为抛砖引玉。
作者自述 任德发 喜欢拍照,喜欢写写,致力于打捞岁月的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