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敏
“诗仙”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历润州,留下了赞美润州山水风光和劳动业绩的诗篇。
李白所到之处,对地方官吏的政绩每每加以称道。润州刺史齐澣是一位很有才干的贤明官吏。曾受到武则天和李隆基的器重,为开元名相姚崇、宋璟所信赖。姚与宋曾说:“欲知今,问齐君。”润州北界是波涛汹涌的扬子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齐澣乃移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这项伟大工程节省了劳役,减少了人民的牺牲,十分有益于农业生产。
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自洛阳南游来到润州,满怀激情,写下了《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一诗,对齐澣给予了高度赞扬: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唐朝统治者为了供自己享乐,大肆在民间搜罗佳木奇石。同年,李白在云阳(今丹阳),目睹了劳动人民拖船运石之苦。正值天旱水涸之时,老百姓在官司的监督下,僦舟运石,牵挽而行,期令峻急,辛劳不堪。他怀着深切的同情写下了《丁督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天宝元年,李白携妻子自广陵乘船南下至润州,快到南岸时,一座满山苍翠,宛如碧玉的山峰像中流砥柱般屹立在面前,这就是焦山。焦山东北又有两座小山,名松寥山和夷山,分峙于洪波巨浪之中,合称海门山。李白泊舟登上焦山的石壁举目向东北望去,只见澄江如练,蓝天白云映照在水中,仿佛置身于天空。面对这个奇妙的江景,李白不禁逸兴遄飞,脱口高吟出《焦山望松寥山》:“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这首诗发挥了浪漫主义的遐想,反映了李白诗歌的本色,是历代焦山诗歌中的珍品。
李白在润州逗留时间最长的要算是至德元年(756年),参加永王李璘幕府随军而来的一次。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叛变于范阳,并出兵西犯,十二月便占领东都洛阳。次年六月攻破潼关,李隆基匆忙向四川逃奔。在逃亡途中的七月十五日,李隆基下达了分置的诏书:以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
但在诏书下达前,李亨已于七月十二日即位于灵武。李璘在诏书下达后,便率军到达江夏。至德元年(756年)十月中旬前后,李璘派人去庐山聘请李白入幕府,李白下山时,适逢李璘的水师开到九江,他便匆匆上了楼船。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李璘率水师东巡。李白写有《永王东巡歌》纪其事,其中第六首描绘了永王水师到达润州时的盛况: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这年春末夏初,李白与丹阳横山的隐士周维长相会,约定跟随李璘东巡,西入长安,一扫胡尘,消灭安史的势力,光复东西两京。但是,已经称帝的李亨害怕其弟李璘占据江南与他分庭抗礼,于是下达了对李璘军的讨伐令。两军相对,李璘的军将们却几乎全部背叛了,李璘军一触即溃,余部在润州附近被地方势力彻底打垮,李璘由润州向鄱阳落荒而逃,于当年二月在庾岭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李白也从润州仓皇南奔,途中写下了《南奔书怀》,叙述了永王部下的崩溃情形和自己的心境:“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明了自己跟从永王,实因天下乱离,四方云扰,欲学祖逖廓清中原,并无叛逆之志的心迹。在诗的结尾,他自伤其志不遂,倒反而落得了从王为乱的悲剧。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酿成了伟大诗人生活的悲剧。他以附逆罪下狱,后被流放夜郎,幸而中途遇赦获释。
尽管李白受到打击,但救国济民之志始终不渝。上元二年(761年),当他听说唐太尉李光弼率师出镇临淮,追击安史余部时,虽已至垂暮之年,却从金陵出发要去从军杀敌,后因抱病,不得不半道而还。第二年,一代诗仙在贫病交加中寂寞去世,终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