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勤
镇江的历史上,城里城外是以西门桥为界的,仙鹤巷、磨刀巷、演军巷、弥陀寺巷,都属于城里的巷子。历经沧桑这些老巷大多被现代建筑覆盖,但所幸有些文化遗址保存至今,有些历史资料载入史册,成为永恒的记忆。
仙鹤巷西头,一家曾经的宾馆处据说有万寿宫遗址,带着寻访目的我来到这里。停车场北面,一幢废弃楼房还未完全拆除,穿过满地碎砖瓦砾的废楼,眼前矗立着一座青砖黛瓦、拱门木窗完好无损的老建筑。我惊叹不已,是何种力量让它得以幸存?原来,拱门墙上嵌着石碑:“镇江五卅外交后援会旧址,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透过碑文,将我的思绪带到风起云涌的年代,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随后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卅运动,当年镇江的工人、学生为声援上海,成立了五卅外交后援会,总部设在仙鹤巷道教万寿宫内。这个组织成立后发起了抵制“洋货”运动,对私下内外勾结进“洋货”的资本家进行罚款,并用其款在云台山现伯先公园内建成“五卅”演讲厅。
几十年前我家住演军巷,童年时曾在仙鹤巷上幼儿园。那幼儿园非常简陋,门前有一片菜田用竹篱笆围着,幼儿园隔壁是一个内置天井两层小楼的米店。每当从这里路过,童年的记忆便会清晰出现。当然这些建筑早不见了,旧址处留下了一条弯曲狭窄的小巷。前不久我顺着小巷石板路向北探寻,发现巷中依然老房不少,巷子中段墙上还挂着“磨刀巷”标牌,这是早已消失的磨刀巷幸存的一段。
穿越小巷,我来到“怡海家园”,小区水池边有一块大石碑,与四周现代建筑显得有些不协调。原来这正是磨刀巷内清末史学家陈庆年故居所在地,陈庆年生前在磨刀巷住宅东首建“传经楼”,又名“横山草堂”,藏书数十万册,2004年小区落成时建亭立碑以示纪念。水池旁弯曲幽静的巷道通往一处青砖小瓦的宅院,小区住户老人告诉我,这是当年巷内保存最好的老房,可能就是陈庆年家的“传经楼”藏书处。
仙鹤巷西与双井路相通,双井路依古运河而建,曾经的古城墙就在运河东侧。双井路上的河滨公园历史悠久,1935年镇江作为江苏省会要建一座公园,拆除了运河边的一段城墙。《江苏省会辑要》就有这样的记载:“河滨公园,新西门城垣拆除后,自新西门桥至竹竿巷段,以城基辟为广场,围以墙垣”。双井路中段曾有座很大的菜市场,菜市场北面有一小路通往运河边西家湾,这里的房屋大多为私人自建,是名副其实的棚户区。后来,西家湾在城市改造中全部拆除。
仙鹤巷向东穿过演军巷便来到了弥陀寺巷。弥陀寺在很多城市都建有这样的寺庙。镇江的弥陀寺在元代就有,据《至顺镇江志》载:“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永嘉张氏广舍宅建寺,寺内供奉弥陀佛,名叫弥陀寺。”弥陀寺在明清时香火很盛,是镇江城里有名的寺庙之一。弥陀寺巷因寺庙而得名,可见这是一个有着700多年的老巷名。在我的记忆中,弥陀寺巷狭而长,曾经巷中有一所小学,俗称“弥小”,童年时我曾进去玩过,校舍很破旧,木质楼道踩上去总是咚咚作响。事实上“弥小”历史久远,曾是民国时“私立苦儿院”的场所。镇江“慈善志”中有载:“苦儿院位于弥陀寺巷,创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收容苦儿,教养兼施,除设有小学外,并设缝纫、纸伞工和军乐队,后增设木工。”
与双井路平行的斜桥街,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斜桥街南端曾经的八叉巷小学是我母校,这所小学在1938年镇江沦陷期间,曾经被侵略者强占为战时医院。上世纪六十年代,校园操场上曾挖出地下室,并发掘出很多医疗资料和器材,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如今的斜桥街,俨然成了大市口一带繁华休闲娱乐的商业街。沿街餐饮服务店铺林立,街南端东转弯便是我市的“漫书城”,北端有几家琴行,常会飘来优雅的琴声,让这条古老街道增添了文化气息。这些琴行大多卖琴、教学为一体,我也算是个音乐爱好者,曾经在这里琴行买过笛子、口琴、二胡,也曾与同事为参加单位文艺演出,到琴行练习器乐演奏。乐曲悠扬、管弦清脆,一晃已过去了十多年,那些排练的情景如同昨天一般,依然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