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剑 马彦如
镇江丹阳全州镇培棠村有一个光荣的传统,村里岳氏后裔青年每年都积极应征参军,而入伍前,他们都会被长辈们领到当地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岳氏宗祠”接受祖训,进行尚武报国宣誓,这里的“岳氏宗祠”的“岳”说的就是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河南汤阴人,他的后代为什么会在丹阳培棠繁衍生息?这里讲述的是一位丹徒义士的热血故事。
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败南侵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取得节节胜利。而宋高宗、秦桧一心求和,连下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命岳飞返回京城临安。次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风波亭,其长子岳云一同罹难。其后,其次子岳雷随母发配岭南。岳飞12岁的幼子岳霖,被镇守秣陵关的贡文宪救走。
据丹徒县上会镇贡长福家收藏的《贡氏家谱》之武德大夫宪公传记载:贡文宪与岳飞为刎颈之交,岳飞被诬谋反下狱时,贡镇守秣陵关,冒死暗劫岳霖,藏匿官署,即使家人也不得探望。秦桧听到风声,派人搜捕,一无所获。为了避人耳目,贡文宪毅然上表陈情,告老返乡,但他并未回到自己的老家丹徒,而是秘密找了一个偏僻之处,即丹阳城南的柳茹,悄悄筑室藏孤。他开塘养鱼,种柳耕耘,过着村野田夫的生活,精心抚育岳霖。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岳飞冤案得到昭雪,贡文宪欣喜万分,送岳霖应召出仕。岳霖出仕后,历任朝散大夫、兵部侍郎等职,生有三子一女。为了纪念父亲,也为了报答贡文宪冒死保孤的恩德,岳霖在离柳茹村不远处的紫阳渡边,建造了一座宗祠,名为“报本祠”,祠内同时塑岳飞与贡文宪像,同样祭祀。为体现岳、贡两家虽为二姓,却亲如一家,两家素有不通婚的习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岳霖三子岳珂曾任丹阳县令,他广泛搜集祖父遗著,编成《金陀粹编》等书,终于为祖父彻底洗清冤屈,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丹阳人民为纪念岳珂任丹阳县令时为民做好事而植棠树,将此村取名培棠村。从此,岳飞这支后裔便在培棠村繁衍开来,一代又一代。
不只丹阳、丹徒拥有这段奇缘,镇江、句容、扬中亦有岳飞的足迹。
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恩师宗泽去世,灵枢由岳飞及宗泽之子宗颖护送至镇江安葬,葬地在东郊京岘山麓。绍兴年间,岳飞又在宗泽墓旁的花山湾建了一座功德院祭祀宗泽。后来,岳珂在镇江总管粮饷时,重修宗泽祠庙,并嘱地方官从宗氏故乡浙江义乌调来宗泽的曾孙管理、祭祀。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进。岳飞移师广德、宜兴,进行抵抗。当他驻扎在句容、金坛交界的茅山脚下时,曾应茅山道观道长笪静之邀登茅山。在观院内,道长恳请岳飞留下墨宝,岳飞展纸提笔,饱蘸浓墨,写下正楷“墨庄”二字。数日后,岳飞又在营帐内挥毫写下《吊古战场文》草书条幅,派人送到道观。不知何时起,岳飞成了道教护法神四大元帅之一被塑像供奉,茅山道院成了既收藏岳飞墨迹,又塑岳飞像的地方,名将岳飞承担起镇守宫观、护法道场的责任。
扬中,清末才有行政建置。然而在南宋时已形成了长约30公里的沙洲群,史称“小沙”,是长江防线的一部分。扬中早年就流传着“岳飞鞭指小沙”的故事,很显然,这里和镇江、句容、丹阳一样曾经是岳飞抗击金兵的沙场。
镇江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一物一景皆有故事。金山江天禅寺大雄宝殿的外墙壁上,镶嵌着六扇漆金香樟木镂空窗,其雕刻着6则名人与佛教的故事,其中一扇窗上记载的就是和岳飞相关的故事,出自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详恶梦禅师赠谒语。”
据载:被十二道金牌催返临安的岳飞,途经镇江时,特意到金山拜望好友道月方丈。道月端详了他一番,问:“元帅这几日可曾遇到意外之事?”岳飞答道:“我昨日夜宿瓜洲时,做了一个奇梦,醒后一直不解。”道月请他说来听听。岳飞道:“昨晚梦见两只犬抱头而言,不知此梦何意?”道月心中一惊:两个犬当中加个言字,正是一个“狱”字,岳元帅此番恐有缧绁之苦。于是,道月连忙劝岳飞不要返回,而岳飞觉得圣旨难以违抗。道月遂赋诗一首“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涛旁。”提醒他以防不测,结果不幸被道月言中,回到临安的岳飞,遇害。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和镇江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