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3日
第010版:名城周刊·听鹂山房

暖心春行:对视障者的关爱

志愿者用心服务 竺捷 摄

本报记者 竺捷

1月29日,一场慰问视障人士的“暖心春行”爱心活动在镇江芦苇之家义工服务社举行。记者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颇有感触。

“芦苇之家”位于大西路363号,里面有办公室、活动室、库房,地方不算小。记者13:30来到这里,发现已经聚集了很多年轻人,他们多为镇江高职校星火星海志愿者,每人身上套一件黄绿色马甲,十分显眼。而“芦苇之家”负责人郝浩已经在招呼大家了,说明来意后,郝浩将记者介绍给此次爱心活动的赞助商孙正民,他是江苏方略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的老总。

孙总把儿子孙浩元也带来了,意图很明显,想让儿子从小树立爱心意识,小家伙才上小学二年级,来这里可以感受一下气氛。说起来,孙总与“芦苇之家”结缘还在于他的一位员工是这边的志愿者,她叫刘文艳,据说已经服务了十多年。也因此,孙总或多或少了解了这个团队。后来,“芦苇之家”邀请其参加了几次公益活动,种种助残助困的暖心氛围成功打动了他。今年,本着为社会公益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想法,孙总赞助了5000元,希望向视障人士献上一份小小的关爱。

其实,在记者采访孙总的这段时间,郝浩已安排志愿者到各个公交站台去接参加活动的10位盲人了。到底如何接呢?因为记者不在现场,所以只能脑补画面。按照活动说明,志愿者到公交站台后,要用手机上的扩音器循环播放音频,提醒盲人来找志愿者。当然志愿者更要仔细观察,看见盲人主动上前询问。从中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健全人最简单的日常,放到盲人身上,可能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完成,并且还有一个大前提——盲人已能够独自乘公交、到达预定站点。

之所以这样表述,记者是想表达乘公交和到站点是两码事,健全人有时还乘过站呢!活动策划书上的接站时间是13:50到14:15,应该说十分严苛了。我们实在无法感知盲人是如何按时到站的,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恐怕是一条并不熟悉的线路。最终,10位盲人在志愿者陪伴下准时来到会场,爱心活动就此拉开大幕。郝浩作为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活动内容,并播放了今年开展探访活动的视频。这些探访都集中在一月份,最近的就在前几天,已经有很多志愿者分批参加。而每次探访,对很多尚未踏出校门的志愿者来说,会经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激荡,或者说是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课。

从中大家能发现,公益活动的受益方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现场市盲协主席杨力的一番话更指明了今后助残的方向。他讲 “芦苇之家”常年帮助盲人、肢残人、智残人,经过这些年的合作,已然成为我市助残的大本营,但同时他对服务盲人的志愿者也提出了要求。比方说,杨力坐在第一排中间,背对观众,而上台讲话要到台子上,面朝观众,那么势必要有志愿者上前搀扶和引导,不过杨主席似乎并不满意这次搀扶。他说搀扶盲人是一项技术活,也需要培训。例如一位盲人正过马路,你好心上前搀一下,可能立马就打乱了他的行动节奏和方向感,以至于对方都不知道该迈哪条腿了?!

借着这个话题,郝浩当即表态,称要把今年作为“芦苇之家”的培训年。以后针对盲人、肢残人、智残人的不同服务要求会录制各自操作视频,志愿者先自行学习,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以此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据了解,本次发放的慰问品包括米、油、牛奶和苹果,发放前还要填表登记备案,它需要志愿者和盲人“面对面”交流完成,而这便是双方心灵碰撞的一刻……

记者采访了丹徒区的一位高女士。她是盲人,今年46岁,丈夫有智力问题,平时多靠一些资助补贴维持生活,所幸家中的孩子很健全,已经20岁了,还在上学。记者的问题是:一位盲人如何到菜场买菜,再给一家人烧饭做菜?这明显超出了记者所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高女士耐心地一一作答,素菜怎么烧,荤菜怎么烧……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想象,她如何拼尽全力才把小孩拉扯到如今这么一个大人。

2024-02-0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5193.html 1 3 暖心春行:对视障者的关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