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
第014版:最镇江

问道茅山三千年(38)

□ 张春蕾 夏和生

(二)元符万宁宫

掩映于茅山积金峰南腰的绿林翠浪之间,初名“潜神庵”,后曰“元符观”“元符宫”,全称“元符万宁宫”,简称“印宫”。梁时名道陶弘景曾结庐于此,是其隐居茅山的第一站。

唐朝至德年间(756~758年)始建道观。北宋熙宁(1068~1077年)初,著名道士刘混康筑庵居此修炼。元符元年(1098年),宋哲宗敕江宁府在其所居之地建造“元符观”,徽宗即位后继续修建,到崇宁五年(1106年),该宫历时九载终于建成,徽宗赐名“元符万宁宫”,是茅山当时最宏伟的宫观。有主要殿宇七座,分别是:正中天宁万福殿,左为玉册殿,右为九锡殿,东庑景福万年殿,西庑飞天法轮殿。此外还有宝箓殿与北极阁。

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元符万宁宫时兴时衰,起起落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xiǎn)。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重建并御书宫额。宋理宗时,再次敕修元符宫,并御书“上清宗坛”。至元代,此宫逐渐毁坏,明初仅存部分殿宇。明弘治年间,元符宫道士陈真福募款重修,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完工,有东秀、西斋等十三房道院。太平天国时期,该宫迭遭兵燹,十三房仅存四房。到民国年间(1912~1949年),元符宫道士募资重修三清大殿。1939年,日寇又一次焚毁了元符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贯彻与落实,茅山道院的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元符宫于1988年11月间正式对外开放。现有建筑有:睹星门、灵官殿、碑亭、万寿台、三天门、太元宝殿、勉斋道院和老子神像等。

睹星门,亦称石牌坊,原是宫内道士观星望气之处。始建于宋代,重修于元末,毁于清代。现建筑为1987年重建,高7.5米,宽21.8米,石质建造,分左中右三门,正门横额上刻“睹星门”三个红色大字,门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填蓝正楷大字,每字大约1平方米,苍劲有力,端庄清秀,为清代书法家王澍于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朔旦所书,具有极高的书法与石刻艺术价值,是茅山道教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字原来是安放在崇禧观旧观照壁上的,1956年修东进水库时,崇禧观旧观被淹没水下,于是将此八字移到元符万宁宫石牌坊上。

过睹星门,拾级而上为灵官殿,殿额上刻有“敕赐元符万宁宫”七字,门前两侧各置石狮一尊,左雌右雄,虽残缺不全,但古朴自然。此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正中供奉王灵官塑像,东西分别供奉南斗星君与北斗星君塑像;近殿门左右祀青龙、白虎两神塑像。殿之四周供奉道教所信奉的六十星宿塑像。

值得一提的是元符宫灵官殿大门的构造特别与众不同。一般寺院宫观的大门都朝向正南,据说北宋时期元符宫初建成时,灵官殿大门也朝向正南。但元末明初九霄万福宫建成之后,香火特别旺盛,而依照子午向,元符宫灵官殿正好处在九霄宫正南方,南方属火,因此灵官殿年年遭受火灾,五年内三建三毁。后经高道指点,遂将灵官殿大门改成东南向,从此灵官殿才安然无事。所以,今天的元符宫灵官殿大门东西门套是不对称的,西边门套为正常厚度0.4米,而东边门套厚度达0.74米,超出正常厚度0.34米,一厚一薄,差异明显,留下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样式。

出灵官殿后门,上越二十余级台阶即至碑亭,此亭为钢筋水泥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小巧玲珑。

碑亭后为万寿台,古称“彰台”,以青石砌筑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中路未设上下台阶,台阶从东南角上至西北角下,因为宋元时万寿台是专为帝王和太后启建“金箓道场”拜章上表之圣台,故中路不设台阶,意即中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其他臣民只能从两侧行走。台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曰“三天门”,门高6米多,宽2米多,门头以上共有四层石雕,一层为二龙戏珠浮雕,二层为石刻三天门横额,三层为五只姿态各异的仙鹤浮雕,四层为梁、沿、脊俱全的石雕门顶;两旁石柱高达6.5米,共分五级,一级门柱,高3.4米;二级立体盘龙柱,高1.5米;三级立体八节石墩,高0.4米;四级莲花石座,高0.4米;五级为两石柱顶巅,高0.8米,左右是两只相对而坐的雄雌石狮。门之正面横额上刻“三天门”三字,两侧石柱上刻对联云:“仙乐彻九霄,祝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门之背面横额上刻“万寿台”三字,整座台坊建筑浑然一体,雕工精细,古朴大方,是茅山历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筑物之一。

2023-10-30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80325.html 1 3 问道茅山三千年(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