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蕾 夏和生
(十)张雨(1277~1348年)
元代茅山宗著名道士,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别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所撰《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记载:“句曲外史”这个号是赵孟頫所赠,赵孟頫经常把张雨比作陶弘景,并说,陶弘景得道华阳,所以自称“华阳外史”;而张雨得道句曲,是陶弘景道法的后继者,所以称他“句曲外史”。张雨欣然受之,以后就自称“句曲外史”,四方人也都这样称呼他。
张雨少有文名而生性狷介,不愿随顺世俗,在娶妻生育子女后,于20岁弃家入道,遍游天台山、括苍山等名山。他虽为道士,但多才多艺,能诗文,善书,工画,尤以诗作在元末文坛上享有盛誉。徐达左称:“贞居以儒者抽簪入道,自钱塘来句曲,负逸才英气,以诗著名,格调清丽,句语新奇,可谓诗家之杰出者也。贞居以豪迈之气,超然自得。”(《句曲外史集·徐达佐序》)
他和当时文坛大家过从甚密,相互唱酬往来。他出家做道士后,对父母双亲依然十分牵挂。1314年,他因父母年迈,辞别京城,回杭州故里。父亲去世后,他在墓前筑草庐,守墓三年。孝满后又去杭州开元宫做道士。
至治元年(1321年),开元宫被大火焚毁,他便前往茅山,依止宗师刘大彬。刘大彬一向赏识他的才华,让他住持茅山崇寿观及镇江崇禧观。
张雨一生著述甚丰,据记载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录》二卷,《寻山志》十五卷,但已散佚。现存于《正统道藏》中的《玄史》即《玄品录》五卷,是张雨所著且至今仍存于世的著作。此为道士传记之书,除有张陵以后至两宋众多方士、道士之传记外,还有老子、尹喜等人的传记。
《正统道藏》中署名刘大彬所著的《茅山志》,有人认为张雨才是真正的执笔人,刘大彬只是以宗师身份挂了主编之名。而明代江永年则认为:“旧志编自前元宗师刘大彬,传于翰林承旨赵孟頫,赞于大学士虞集,书于句曲外史张伯雨。世称四绝。”认为张雨参与了自刘大彬开始编写的元代《茅山志》的编纂工作,这个说法比较公允可信。后人评价张雨在元朝道品第一,同时亦道亦儒,此评价是中肯的。
(十一)黎遇航(1916~2002年)
江苏省金坛西岗乡西岗村人。出生7个月丧母,5岁祖母过世。就在这一年,父亲黎洪春因生活窘迫,入茅山元符万宁宫西斋道院拜正一派道士耿云清为师。黎遇航也随父入了道门,由徐龙田法师收为道徒,取道名“顺吉”。
黎遇航长期生活于道观,耳濡目染皆为虔诚奉道,积善做人,修养长寿的一套道教理念,逐渐成为一名对道法、道仪都精通的道士。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才学长进很快,在诗词文章,琴棋书画,斋醮音乐,法事高功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十八九岁就带徒弟,成为道观中最年轻的师傅。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洪流。父亲和很多道徒都牺牲在日军手中,但他并不畏惧,仍为新四军做保管员、情报联络员。抗战胜利后,黎遇航回到茅山元符宫西斋道院,任元符万宁宫住持。
新中国成立后,黎遇航调北京中国道教协会工作,历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等职,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兼任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黎遇航重视与港、澳、台及海外道教徒的交往,增进友谊,促进祖国统一。在工作中他还重视培养道教界知识分子,先后举办了多期道教知识培训班。1990年创办了中国道教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1987年中国道协创办了《中国道教》杂志,兼任社长,并亲自撰写《道教的信仰及教义》等文章、诗词、书画,刊载于《中国道教》《道德墨林》等杂志。黎遇航为恢复中国道协工作,弘扬道教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2年12月20日,黎遇航仙逝于北京。2004年3月25日,其骨灰被隆重安放在茅山元符宫西山门半山腰茅山已故道士羽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