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晚春
作者自述
刘晚春 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孙尚香传奇》。
在句容境内北面有座宝华山,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和周围人谈论,说宝华山上有九十九间半房子,那半间是无论如何也砌不上去的。
“为什么呢?”我问父亲。父亲说有股神奇的力量,那半间砌上去就倒了。“听说砌了不下五六次。”在场的李大爷也说,“可每次要盖顶时就倒了!还是留半间。”那半间,在我童年的想象中,它应该是在云端。因为,我把九十九间房叠上去想,想成九十九层,再在上面加半层,自然就进入了云端。那云端里的半间房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住着神仙?
这种想象一直持续到我结婚生子。有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自然就少了些,整天围着灶台转,人也变得现实起来,但是有关宝华山,我总是想去探个究竟。这次,有朋友从黄山归来,我顺势提到了宝华山。
“宝华山?你是说我们句容的宝华山!”
“是呀!看了外面这么多山,我想去看看家乡境内的宝华山。”这时,有朋友记起了桥头的华同学。2009年5月的一天,我们从镇江客运站乘早班车到句容桥头,一辆银色小面包车已等候在桥头加油站附近。司机带我们从312国道主干线岔上了左边小道,不一会儿,就从一个高高的牌坊下穿过,进入崇山峻岭中……
山连着山,峰叠着峰,那郁郁葱葱的景色,一下就抓住了我们的心。因为是早上,雾气没有散尽,那薄纱一样的雾气,摇曳在山谷间,在太阳光的折射下,幻化出绮丽的景象。大约一刻钟左右,车到了刻有“宝华山国家森林保护区”鎏金字体的大门口。从这里往前,才算进入富有仙气的宝华山地段。
路明显抬高了,车一直在往山坡上开,仿佛没有尽头。我们纷纷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窗外的风景:那是一幅鸟儿欢鸣、绿树成荫的水墨丹青,直到山顶,车戛然而止,原来宝华山隆昌寺到了。这是建于南北朝梁代的寺庙,原名千华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明代扩建,明神宗赐“护国圣化隆昌寺”额,遂改名为“隆昌寺”。因戒律严明被佛教称为律宗祖庭,宝华山因而成为我国佛门“律宗第一名山”。
寺里的香火不是很旺,冷清清的,就几个零星的游客,但房屋很多,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两间能容纳千号人的斋房里,排着许多长条凳子,凳上落有灰尘;五口一字形排开的千人锅,虽锈迹斑斑,但足可看出当年的繁盛。平生我们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锅:人站在边上,如果不探身伸头往下看,是看不到锅底的,锅沿也得两个大人方能合抱过来。很难想象,那烧饭的师傅该有多大的力气,才能挥动臂力,把锅底的饭菜盛上来。
从斋房出来,进入戒坛。戒坛内空无一人,有口古钟吊在角落,因为没有槌,我们就用手敲打,嗡嗡的钟声在戒坛回荡,很自然地飘进山谷,又从山谷里传来回音。我们乐此不疲地敲打着,也不怕手已拍红。后来,我和一位朋友登上了受戒台,准备走上正中最高层方丈站的地方。但另两位朋友喊了起来,说不能乱走,因为上面有神灵,吓得我和朋友上了一层,立马原路返回。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我们不觉走到了一处四合院。那顶天立地的山间翠竹就差伸进幽静的四合院了。如果不是到过宝华山,谁能想象出这是寺庙里的景象!还有那自然形成的水池,有金鱼在游动,池中有造型别致的石头。据说池水大旱不干,大雨不涨。
有僧人在用瓦砾铺路,我走过去打听,他很友好地笑道:“你数数,这寺院又何止九十九间?”我的脸有些微红,原来房子是横向交错数的。在他的建议下,我们爬上山顶,极目眺望:宝华山周围36座山峰似36片莲花瓣,隆昌寺宛如莲房端坐其中,正所谓“山为莲花瓣,寺在莲花中”。我的脑海里不由闪出唐朝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杜牧是否到过宝华山?但乾隆是到过的,有诗为证:“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是日观民暇,青春佳兴乘。”
我去过泰山,不容置疑,泰山是巍峨的;我也去过黄山,不可否定,黄山是险峻的。但是,宝华山,它平缓中见风云,这是我想不到的。一望无垠的翠谷,千姿百态的峰峦,人烟缭绕的茅屋,还有这古老深藏的寺庙,宝华山!面对你,笔墨是羞愧的,因为实在无法描摹你的美,你是深山里的大家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