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杉 本报通讯员 李媛
要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这是9月13日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传递出的要求。截至8月底,镇江市PM2.5年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同比改善5.4和7.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7和第2;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100%、97.8%,排名全省第1和第2。一直以来,镇江的生态环境工作都与“五个之美”不谋而合,镇江将继续以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答好“五个之美”生态答卷。
打好三大保卫战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水晶天”“棉花云”的频繁露脸,是镇江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单”。今年以来,我市实施581项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全市55家排放大户开展友好协商减排,全面提升159家铸造行业企业大气治理水平,建成丹徒区制刷行业油漆配套中心、扬中市喷涂中心等一批“绿岛”项目;建立工地扬尘红黑榜制度,实施乡镇(街道)环境空气质量月排名考核;设置扬尘污染有奖举报专栏,上线有奖举报小程序,鼓励群众监督……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在句容华阳街道,辖区内的护城河、万家河和肖杆河支流通过生物治理的方式,以“一虫、一草、一系统”为核心,构建了一条“生物链”,维护着水域生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实施38项水污染防治工程,持续推动10个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整治,深入开展城镇区域水污染平衡核算管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179个长江入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4092个,637个涉太湖流域排污口完成整治602个。
与此同时,全市开展34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改“回头看”,推进高风险遗留地块调查和管控。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机关、无废乡村、无废社区等9类无废细胞建设,打造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无废园区”等创新案例,进一步打好净土保卫战。
源头治理、减污增绿
为青山绿水贡献镇江力量
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1次现场督办、49次召开专题会,全市整改累计投入20多亿元,拆除及修复面积达212.3万平方米,各项整改工作得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和生态环境部肯定。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督察反馈问题涉及我市的8项整改任务中,有3项已完成整改。
举一反三,我市深入开展长江岸线保护、黑臭水体治理、蓝天保卫战、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工业“散乱污”企业整治五大专项行动,清理整治长江干流岸线违法违规项目260个、整治黑臭水体10条、蓝天保卫战执法行动立案处罚436件、立案查处固危废违法刑事案件29起、整治工业“散乱污”企业1533家。
积极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我市位于太湖流域上游,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既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也是借机借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有利契机。
我市出台《镇江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将在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四方面发力,部署“七大任务”,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太湖治理委员会,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协调、专班推进、调度督察等工作机制,年底前全面完成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80%涉磷企业整治,新增污水管网10公里,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日,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2.0%、1.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目前,治太年度重点任务正在加快推进,涉磷企业整治完成732家,完成率79%,12个治太重点项目已开工11个,完成投资约1.5亿元。
补短板、强监管
为生态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8月底,我市编制出台《镇江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工程,每年依据规划确定年度建设项目清单,今年全市共安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治理项目120个,计划总投资90.5亿元,年度投资52.3亿元,其中列入省级库4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6.1亿元。
硬件提升的同时,服务和监管也在不断加强。我市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大力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建立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融合战队机制,会同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查处大案要案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严厉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在全市范围内抽调10名专业拔尖、技术精湛的执法能手组成“尖刀班”,针对区域性、行业性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与公安、检察院联合侦办,形成有效震慑;组建“动真碰硬执法队”和“苦口婆心普法队”,开展现场普法宣传20余场次,发放环境管理提示手册4000余本,对工业企业排放大户制发友好协商减排工作提醒函,开展定点指导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