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南
高资街道是一片山水相依,以山为主体,濒临长江的行政区域。境内有山15座,香山即是其中一座。
高资香山矿产
香山,位于高资街道西南侧,海拔216.8米,山体周长7.1千米。山体矿藏含铁石英砂岩,局部形成赤铁矿层,在山体零星出露。厚层白云岩,在山体广为出露。香山的石墨矿,是高资矿藏的丰富资源。
香山曾经产白石,石料加工成白石粉(老粉),销往东北,作为腻子、牙膏等原料。香山,较高的山地,山坡向外平缓延伸,有宽平的垄岗地形。山顶土层浅薄,岩块裸露,碎石多。香山脚下村民上山捡碎石回来加工石粉。原始的生产方法是石碾带水碾,石粉流入水池后捞起晒干。然后把晒干成块的石粉用粉碎机粉碎,即成为传统的外销产品。生产量虽然极低,却也满足市场需求。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石粉的社会需求量加大,社员自主上山排炮开采白石。由于无序,放炮开采飞起的石块砸坏香山寺庙宇屋面,几经交涉,地方上采取了保采石弃庙宇做法,香山寺残存的房屋被拆除。1965年,无序的开山采石也被禁止了。
高资南面皆为高山,入江河道高资港,源流于香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地方政府组织治水,开挖香山环山河。环山河的开挖,当山洪暴发时,环山河蓄水、拦水泄洪于长江。干旱时蓄水以灌溉农田。1968-1969年,高资港又裁弯取直。人们胼手胝足,栉风沐雨,降水龙伏旱虎。香山迎来了满山葱翠,山清水秀。
香山脚下即是高资集市,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丹徒县行政区划沿袭清制,在167个乡镇建制中,香山乡建制,是取香山山名为香山乡地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道路如彩带交织。高资中心大街的香山大道,起步312国道,至玉书路,长1830米,宽34米,亦以香山取名。跨区的长香路,起于243省道,止于高资环岛,长4000米,宽30米,也是以长山和香山山名取名。香山,曾经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坐标,在今天高速发展中,香山还作为了道路交通一个显著的坐标。
香山泉之考证
《丹徒区志》记载:“高资古香山寺始建于唐代,距今1300多年。位于高资唐驾庄香山北麓。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等主建筑,1991年4月开放。”《高资镇志》记载:“香山寺,地址唐驾庄,宋代重建,房屋32间。”
《嘉庆丹徒县志》记载:“香山寺,在城西二区,元至元乙亥立碑。香山泉在寺西,乾隆二十四年僧硕机修。”“香山庵,在城西香山寺旁。雍正三年建。”《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标准地名录》记载:“寺内有一奇泉——观音泉,泉水清澈见底。”《丹徒区志》:“寺内有一奇泉——观音泉,终年泉水汩汩,清澈见底,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与稀有元素,营养丰富。”
志书记载,香山北坡有香山寺,元代至元乙亥年(1335)立碑。因为年代久远,遗憾的是碑刻内容没有留下。香山寺旁还建筑了一座香山庵,自雍正三年,寺庵共存。香山寺寺西有香山泉。
香山泉。据香山寺僧人相传:观音菩萨到中国(东土、震旦)弘法南往普陀山,途经香山,见当地很多老人有眼疾,于是点石成泉,令民众以水洗面,眼疾者眼睛皆明亮。人们感恩观音菩萨,从此,民间称此泉为香山泉、观音泉。观音菩萨为眼光菩萨,四乡八邻每逢观音菩萨圣诞都会前往,祈求圣水以除眼疾。
香山寺,据传始建于唐朝。大唐皇朝建立,魏徵、尉迟恭功成居住高资镇。尉迟恭感恩皇朝,在高资港建筑了一座东方桥。李世民亲自来高资镇请魏徵入朝为官,魏徵接驾,由此有了唐驾庄村名。魏徵、尉迟恭和乡民们感激皇恩,择香山风水宝地建寺宇一座。寺以香山泉名,取名香山寺。山下有唐驾庄村,山上有香山寺、香山泉。香山寺,因香山泉而名。香山,因香山寺而名。
清代香山居士缪镔有《登香山》诗:“直上最高处,崚嶒石径斜。白横江一线,青散树千家。泉曲通僧灶,山香带野花。结庐曾不远,吾欲老烟霞。”《镇江人物辞典》记载:缪镔(1810年左右在世),字尔钧,号洪阳,又号香山居士,丹徒高资镇人。清代医学家、诗人、书画家。著有《心得余篇》《伤寒一百一十三方精义》。40岁,客居扬州撰《香山集》。遗憾的是《香山集》未能找到。否则,高资、香山、香山寺等历史记载将会一目了然。
古香山寺源流
古香山寺,始建于唐代,宋代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僧硕机大修。修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罗汉堂、钟楼等。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高资一战,将香山寺化为灰烬。
民国初年,江都僧人广缘和尚在香山寺发誓:化缘重建香山寺。经数十年的艰辛努力,建起30余间的殿宇,香山寺始得中兴。地方乡民称颂他,俗称广缘和尚为周先生。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冷遹受广缘和尚邀请,为香山寺题“古香山寺”门额。香山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被拆毁。
1992年3月11日,离别大陆40余年的台湾宏慈长老回乡探望师兄宏兆长老,宏慈长老为报师长恩、报国土恩,投资4万美元,修复古香山寺。南京的武桂珍、任济英两位居士,在宏兆长老修建香山寺大雄宝殿和两边厢房期间,他们任劳任怨帮助长老在南京地区化缘。
宏兆长老,6岁在香山寺出家为僧,与宏慈长老为师兄弟。宏兆长老师兄弟六人,在土改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大部分在唐驾庄村还俗。土改时宏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有宏兆长老和宏慈长老未还俗。宏兆长老在六十年代时香山寺被拆而迁居在香山脚下。宏兆长老和他的两位姐姐从小在香山寺出家。民国时期,宏兆长老的父母亲将他们三姐弟送到香山寺出家。据宏兆长老大姐如意僧口述,他爸爸那时曾是扬州商会会长,可能参加了地下组织,为了他们孩子的安全,不得已把他们姐仨送到香山寺,托付同乡广缘和尚出家。把他们仨托付给广缘和尚之后,宏兆长老父母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能在战争时期已经牺牲了。
1992年,宏慈长老捐资香山寺大雄宝殿、观音殿落成。1998年,宏兆长老重建大雄宝殿,以及东厢房、西厢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陆续完工落成。2015年夏,因香山寺当时建筑时资金短缺,建筑材料质差,殿堂建筑木料有的已经腐烂。丹徒区委统战部邀请香山寺后人满如法师回寺院重修香山寺。2019年起,满如法师将原有旧殿堂全部改建。重建后的两层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和山门皆为明清式样,庄严且古朴。
冷遹题写门额
“古香山寺”门额,楷书体,端庄雄浑,上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日重建”,下款为“冷遹敬书”和篆刻一方姓名印。匾额长167.5厘米、宽68.5厘米、厚12厘米,白大理石质地。民国时期,香山寺广缘和尚与当地乡绅冷遹先生结识。冷遹应广缘和尚之邀,题写的“古香山寺”匾额,一直保存至今,已90余年。
冷遹(1882-1959),原名晓岚,字御秋,黄墟镇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冷遹以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护法运动失败后,冷遹决心走“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道路,至上海与黄炎培等共同主持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工作。民国十年回镇江,与严惠宇、陆小波等集资先后创办了四摆渡“益民蚕种场”、“益民二场”、高资“均益蚕种场”、桥头“三益蚕种场”(后合并为四益农场)、黄墟“永安蚕种场”,以发展镇江一带的蚕桑事业。民国十七年春,与江苏农矿厅合作,在镇江举办以黄墟为中心的农村改进试验区,,冷遹任主席,负其总责。在试验区内开垦荒地,兴办农场,植桑养蚕,修筑道路,推广良种和新式农具,开展民众教育,创办乡村医院。
冷遹为振兴丝绸工业,大力提倡在丘陵地带植桑养蚕,实地考察,经常往来高资蚕种场。由此,与广缘法师结缘,与香山寺结缘,题写了“古香山寺”匾额。六十年代中,香山寺被夷为平地,“古香山寺”匾额被抛弃在瓦砾中。宏兆大师身不离寺,将匾额作为桥板保护起来。1992年3月11日举行“古香山寺修复奠基典礼仪式”,“古香山寺”匾额又重新回到寺里。冷遹的子孙专程来此参加“古香山寺修复奠基典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