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3年08月10日
第009版:江花

景迈山寻茶

■ 文/杨莹

吸引我一次次奔赴西双版纳的,除了基诺山的云海,南糯山的凤尾竹,就是景迈山的古茶园了。最近一次去景迈山寻茶,正是初夏时节。清晨,我从南京出发,至昆明再转景洪,已是下午黄昏时分。西双版纳的黄昏和江南的黄昏不同,在江南,下午四点就夕阳西下,但在版纳,下午四点,太阳还明晃晃的,从景洪去往普洱的路上,满眼都是油棕、贝叶、槟榔等亚热带植物和阳光热辣交织的味道。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据史料记载,10至14世纪,布朗族、傣族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开始驯化栽培茶树,逐步形成万亩古茶林。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先民以古茶林为核心,古茶树与原始森林在这里相伴相生,帮改村、笼蚌村、南座村、那耐村、景迈大寨村、勐本村、芒埂村、糯干村、芒洪村、翁哇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个自然村聚集于此,用茶树记载着这里的过去和未来。

接待我的朋友是开民宿的布朗族茶农。他一边开着车,一边得意地向我介绍,景迈山被称为普洱“天人合一”的秘境之地,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都在茶林外。随着盘山路逶迤向上,山路左右两侧的风景不断变化,时而在椰树、橡胶林、香蕉林中穿行,时而在高山、悬崖旁经过,茫茫云海深处,密布着各种各样的茶树,有的高大直立,有的呈梯田状层层而上,看上去就像一片原始森林。大片大片的房舍顺着山坡密集建盖,这里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同胞世世代代傍山群居。

到民宿已经入夜了。早晨起来迫不及待地往茶山出发,清晨的雾气弥漫在林间,云海绕在山腰,仿若仙境。慢慢地,阳光散落在林间不同的角落,在古茶林中投下斑驳的影子。茶山不高,却绵延起伏,山谷平缓处种植了台地茶,山坡陡峭处,是先人留下的古茶树,个个遒劲苍翠。山上的茶树和竹、兰、松等共生,有几棵倒下的枯树,茶农并不搬走,据说和地上的枯树叶一样,是山林最好的养料,这也是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吧。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并保持生物多样性,能持续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

在古茶林里,不时能见到采茶的茶农。这里的茶农世代以种茶、卖茶为生,每年四月中旬都会过“茶祖节”。在开采茶叶前,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群众祭拜茶神树、茶魂树,表达对茶树、大自然和先人的崇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澜沧县特地成立了景迈人家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山上开办农家乐,接待茶商和游客,并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发展成为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

如今,景迈山有2.8万亩古茶林,其中可采摘的就有1.2万亩,景迈山也因此成了全世界古茶迷心中的圣山。2012年9月5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普洱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在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中,又以景迈山最具代表性。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景迈山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漫长生产生活中,探索出独特的种茶方式并代代相传,其种茶、制茶、售茶、吃茶、饮茶、祭茶、护茶等富有魅力的茶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2023-08-10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64886.html 1 3 景迈山寻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