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母亲的书架上看到一本书,比巴掌大一圈,小小的一本,名为《中馈录》。奶酪底色的封面上只画有一盛着食物的木勺。因封面的吸引以及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我取下了这本小书,翻开细阅。
小书记录了众多制菜古法,留存有女性自己掌勺主厨、创制美食的记录。字里行间,古代餐桌跃然纸上。惊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翻开一页又一页。
“梨子带皮入酱缸内,久而不坏。”
梨子制法颇多。看着梨子酱制方法,截然不同地,一壶小吊梨汤的画面竟在我脑中浮见。我曾在北京店里喝过一壶清甜的小吊梨汤,之后我便对它念念不忘。依稀记得那时游北京,一日里跑七八处景,玩得尽兴的同时却也疲惫不堪。我累瘫在椅子上,一动也不肯动。端来的小吊梨汤却沁人心脾。许是从未喝过如此清爽的汤,我放下透明的小杯子,捧起碗“咕嘟咕嘟”直往下灌。
渐渐年长,读的书愈多,我渐渐了解到,作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小吊梨汤既是中国传统的一道日常甜品,也是清热止咳的一方良药。小吊梨汤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饮品“李氏梨汤”,配方和炖制方法经时代更迭流至民间。因当时以铜制提吊为称量梨汤器物,一吊即为一壶,因此“李氏梨汤”更名为“小吊梨汤”。小吊梨汤以冰糖和雪梨为主要配料,具有清热、止咳、润肺等功能。
机缘巧合,六年后我再次来到北京,寻觅那年的“小吊梨汤”。路侧连成片的小吃摊仍是热闹非凡,一如当年。大街小巷,有食客翘首,等一碗炸酱面;有三五成群,围坐桌边饮茶。不知“小吊梨汤”是否“安在”?我心下紧张,不禁放慢了脚步。
拐进一个胡同,撞入眼帘的蓦然是“小吊梨汤”的牌匾,黑底红字。步入店内,眼见以木质为主,仍是古色古香,不多粉饰。一位年轻姑娘端来一壶小吊梨汤,梨汤从壶嘴泻入杯中,梨香四溢。我端起精致晶莹的小杯子,抿下一口,雪梨、冰糖、银耳的甜味交织在口中,沁入肺腑。
“就是这个味道!”我惊喜地叫道。
闻言,端来小吊梨汤的年轻姑娘也笑开。在这家老字号与小吊梨汤为伴,她定然也秉承着某种信念,兴许是对小吊梨汤的喜爱,兴许是对饮食文化的兴趣,兴许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立足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不同于时过境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各种形式得以传承,或以掌勺女性笔下的一纸食谱,或因街巷食客的饮食习惯,或因青年人的一腔热爱与传承责任。期许于千百年后,人们亦合桌欢坐,举杯共饮小吊梨汤,道古史今承,话文化未来。
省镇江中学高一(9) 班 江怡凝
指导老师:嵇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