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泠 杨吉羚)当前气温高、雨水多,各种野生蘑菇不时冒头,在野外游玩时摘几个蘑菇回家做菜煲汤,成了一些爱尝鲜市民的心头好,但是,野生蘑菇,并不是想吃就能吃。近日,我市一对老夫妻就因为误采食有毒蘑菇入院救治。专家提醒,对于野外的蘑菇,要遵循“不采、不买、不吃”的原则,若不慎发生中毒,务必及时就医治疗。
7月5日傍晚6时许,赵大妈和刘大爷因出现中毒症状,被送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医生了解到,当天中午,两位老人在野外采摘了一种白色蘑菇回家煲汤尝鲜,未料食用后不久,两人便精神萎靡,出现腹痛、恶心、频繁呕吐及腹泻。这对老夫妻之中,食用蘑菇和汤汁更多的刘大爷,不仅胃肠道反应更为严重,还存在畏寒、寒战症状,入院时体温达到39℃。
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为老人开通静脉通道,抽血行血常规、生化、心肌酶、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予以护胃、保肝、补液等综合治疗。经过治疗,两位老人情况逐渐好转,于晚8时左右转入消化内科病区。目前,赵大妈和刘大爷情况稳定,已经出院回家。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因为误食毒蘑菇入院救治的患者,中毒症状大多表现为急性胃肠道反应,也有因为中毒导致凝血功能、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纪晓燕特别提醒:部分中毒患者,会出现迟发性中毒症状,迟发时间甚至会超过48小时,要尤为留意。
“比如有的中毒者,会发生一过性肝损,当肝损症状消失后,很容易造成肝功能恢复的假象。”纪晓燕建议,为了避免“假愈”影响及时救治,有过一过性肝损的中毒者,出院一周左右还需到医院复查肝功能,明确是否仍存在肝损情况。
众所周知,野生蘑菇不可随意采食,却又为何年年都有误食中毒病例?究其原因,采食者的“经验说”是造成采食野生蘑菇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毒蘑菇在外形上与可食用的野生菌非常相似,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比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对于这些方法,专家表示均不可靠,如不仔细辨别、鉴定,采摘食用后极易中毒。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侯义林表示,预防中毒,根本办法就是做到“三个不”: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不轻信不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不在不能确定蘑菇来源的场所购买及食用菌类食品。侯义林说,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药,因此,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在中毒者神志清醒的前提下,尽快催吐并及早就医。如有可能,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