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3年06月11日
第012版:银潮周刊

小姨娘

文/顾种培

小姨娘十八岁嫁给了我小姨父,小姨父大小姨娘九岁。小姨父去过朝鲜,打过美国鬼子。转业后,主动要求回家种田。

小姨娘身高个大,腿粗腰圆,直心肠、大嗓门、有力气。在家做姑娘时,跟着开磨坊的外公学会了磨豆腐的手艺。大外公在村里开启蒙馆,小姨娘还读过几年诗书,能识文断字。

小姨父后来在村里当上了大队长。四夏大忙,小姨父总是带领社员奋战在抢收抢种的第一线;农闲时,小姨父成天在场边田头转悠,查看庄稼的长势和农情,像侦察兵。小姨父常说:“打仗不离枪、种田不离田!”小姨父的皮肤晒得像古铜一般。

那是一九七一年腊月十七下午,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天寒地冻,村后大河里结了一层冰,几个小孩在大河边跑动打闹。突然传来了小孩的哭声和呼救声,四下无人,只有小姨父正在查看小麦的雪后苗情。小姨父听到呼救声,跑了过去,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就毫不犹豫地跳下了冰冷的大河,奋力将两个落水的小孩推上了岸,因天气太冷体力不支,小姨父沉入了水底……

在清点小姨父遗物时,看到小姨父工作笔记里写有一段话:在战场上打仗不能怕死,在农村里种田不能怕苦,我要永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公社里为小姨父开了追悼会,悼词里有一句:马正扬是我们身边的罗盛教!

小姨父走了,丢下了小姨娘和两儿三女,大表哥十六岁,最小的表妹三岁。那年春节,妈妈在家流泪念叨:“你们小姨娘这年怎么过啊!”小姨娘家离我家十八里路。

开春后,大队为了照顾小姨娘,让小姨娘去磨豆腐,豆腐作坊在村后三里外的养殖场上。小姨娘每天三点起床,没有手电筒,总是摸黑,高一脚低一脚地往作坊赶。养殖场前面有一座摇摇晃晃的独木桥,小姨娘掉下去无数次,幸亏小姨娘会游水。一次小表妹感冒发烧,小姨娘不放心把她丢在家里,就背着小表妹一起去磨豆腐,独木桥上落满了寒霜,脚一滑,一齐掉了下去,小表妹差点被淹死。

磨完豆腐的小姨娘,白天背着大草夹子到处割草,给大队养殖场的牲口吃。一次被毒蛇咬了一口,人已昏迷,是邻村老郎中救活了小姨娘。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操劳,小姨娘硬撑着这个家。小姨娘的工分比队里男劳力多!小姨娘又瘦又黑,成了一副骨架。村里人都说我小姨娘活得比鬼苦!许多老人背后都为我小姨娘淌眼泪。

年迈的外公常在我们面前叹息:“当年上门提亲的很多,你们小姨娘就是望中了那件黄棉袄!她现在最苦啊!”

有人劝说小姨娘改嫁,被小姨娘臭骂了一顿。“生是君人,死为君鬼,我要把正扬的五个儿女都领大。”小姨娘坚强地说。

每年腊月十七,小姨娘都会领着儿女,来到村后那伤心的河边大哭一场。在寒冬腊月空旷的田野里,撕心裂肺的哭声能传到几里外……

在小姨娘含辛茹苦的操持下,两个儿子先后结婚成家,三个女儿也相继出了嫁。小姨娘儿孙满堂,孙辈们都很有出息,又都很孝顺。

国家每年发给小姨娘各种补助一万多元,小姨娘的床头每年都贴着政府送来的“光荣人家”。去年春节前,市里领导还亲自来看望了小姨娘……

小姨娘现在常说:“年轻时吃的正扬的苦,年老了也享的正扬的福,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正扬,也没有忘记我!”

小姨娘有时擦拭着床头小姨父的遗像,边擦边说:“党恩春浩荡,夫君应安息!”

每年夏天晒伏,八十多岁的小姨娘,都会捧出那件黄棉袄,放在太阳底下晒半天。黄色的棉袄早已泛白,左胸上方有一块醒目的布标志,白底、红框、黑色繁体字:中國人民志願軍!

2023-06-11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55393.html 1 3 小姨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