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力
身边的风景常常会被忽视,我对圌山就是如此。因为单位在谏壁,离圌山不远,况且还有家住大路的同事,每到黄明节总有人登圌山,回来津津乐道:登山人流的场面如何恢宏,山顶眺望景色如何壮观。直到退休,我才终于登上圌山,目睹了那道独特风景。
相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春游下江南来到周朝宜侯封地,今丹徒东乡一带,见长江之滨,群山游龙,峭崖耸崎,瑞气升腾,担心此地瑞气会造就新王,动摇稳固的江山,便赐名圌山,有“去王框瑞”之意。
圌山有自然秀美之气。我登圌山已是仲春时节,满山绿色,峰峦叠翠,一步一景,让我饱览了大好春色。史志记载“圌山雄伟险要,有三十六悬崖,七十二个洞”,我相信这是古人探险后做出的统计。圌山一峰突兀,五峰并列,自西南向东北延绵伸展,层峰峭壁,奇石嶙峋,形势险要。尤其第五峰直插江滨,酷似畅饮长江水的巨龟,此峰称为龟山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清水秀的圌山,素为佛家修行的绝佳之处。极盛时期这里有寺庙、尼姑庵数十座。目前知道名称的就有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楞严禅寺等等,长年都有善男信女来此朝山拜庙,上香求佛。
圌山有七十二个令人称奇的洞穴,都有好听的名字:仙人洞、 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透天洞、老虎洞、仙桃洞……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其中最具盛名的,要数位于主峰西南山脊的箭洞了。这箭洞顶高百丈,远看犹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登山者总要到此观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圌山有兵家制胜之气。早有史学家推论,唐宋时期镇江为浩瀚长江的入海口,作为江滨雄峙的圌山,其战略地位非同小可。历史上有数次镇守圌山、克敌制胜的真实记录。宋代韩世忠、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大败金兵的故事,最为人们熟知。当年韩世忠的军队就驻守在圌山。史志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置寨圌山关,开三十六港,操练水师。次年春于镇江江面大败金副元帅完颜宗弼(兀术)”。圌山山下的“韩桥”“韩阙”“营里”“寨下”等地名,山上的韩营、烽火台遗址等军事设施踪迹,还有在圌山不远处华山村,一口宋井中挖掘出的军人饮水用“韩瓶”,都印证了韩世忠在圌山屯兵马,建营盘,率军抗金的历史。
明清时期,圌山成了抵御外来入侵的重要屏障。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沿江入犯圌山,遭无为州同知齐思率军痛击,斩首百余级。明代天启年间倭寇再次来犯,参军毛文龙率部迎战,杀得倭寇狼狈逃窜,从此不敢再生觊觎之心。清代守圌山抗击英军更是遐迩闻名。1842年7月13日,英军军舰进犯圌山关,炮台官兵英勇抗击,打响了保卫镇江的前哨战。对于镇江军民的奋勇抗英,恩格斯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圌山有钟灵毓秀之气。千百年来,圌山的灵秀瑞气,养育了一方水土,造就了莘莘学子,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最为显著。辛亥革命将领赵伯先、李竟成都是在圌山脚下村庄出生的,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为同窗好友,先后考入南洋陆师学堂,毕业后都加入同盟会,并组织发起了多次革命起义,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报恩塔建塔人、明末进士陈观阳的成长更是与圌山分不开。史志有载,陈观阳其父为一塾师,因教训豪绅桀骜不驯之子宗孙达而被毒死,陈观阳立志要为父报仇,在圌山楞严寺方丈收容下发奋读书,历经了19年的艰难生活,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应天府学教,后一路高升,官至吏部员外郎,掌选司事。其间陈观阳申诉父亲冤情,终于使得宗孙达领罪伏法。为感谢寺院收留之恩,激励后人读书走正道,陈观阳捐资修建了“报恩塔”。这座矗立于圌山之顶的宝塔,集灵秀与瑞气于一身,成了圌山的重要标志。
圌山有巨龙腾飞之气。圌山虽然海拔仅258米,无法与名山大川相提并论,但因地处“潮平两岸阔”的江畔,就显得高耸屹立。登上山顶,极目远眺,银练长江,跨江大桥,企业工厂,田陌村庄尽收眼底,一派生机勃勃、兴旺腾飞的景象。从山顶观望让人叫绝的,还有那形如长城,酷似巨龙的数千米木栈道。栈道连绵数座峰峦,逶迤十曲八弯,在山谷中架设,在山腰间穿越,在山岗上飞行。
我踏着木栈道轻松下山,一路感受圌山之奇、翠、秀,醉美景色令人目不睱接,心中莫名产生穿越时空的感激之情。
作者自述
金力 读书、写作,始终乐此不疲,它让我对生活抱有新鲜感,并从中得到馈赠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