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剑 马彦如
镇江自古以来就是守卫东海和长江下游东南地区的形胜之地。隋唐一统天下,镇江作为南北分裂时期建康门户的地位不复存在,但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大运河的开凿,作为东南漕运咽喉的战略地位却逐渐凸显。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又废李显,改立豫王李旦。武氏所为引起李唐宗室及关陇贵族的恐惧,他们与政治上失意的官僚、士大夫联合起来公开对抗武则天。同年9月,开国元勋李(徐)勣的孙子徐敬业自称匡复府大将军在扬州起兵。
此时,在徐敬业军中任艺文令的骆宾王,替他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代徐敬业讨武曌檄》。此篇檄文,叙议相间,情理兼具,澎湃激越,气势浩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徐敬业旬日之间集兵十余万众,一时声势浩大,可惜因战略失误很快战败。徐敬业等自扬州逃往润州,潜伏于润州城西蒜山中,后由蒜山渡登舟欲逃出海,在镇江以东江面遇风浪受阻,被部将杀死。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卢龙镇朱滔、魏博镇田悦、成德镇王武俊、淄青镇李纳分别称王,联兵反抗中央,其后参加平叛的淮西镇李希烈及泾原兵也参加叛乱,史称“四王二帝之乱”。叛乱主要发生在关东及淮西地区,江淮漕河受阻。为加强对东南的控制,并保证漕运的畅通,唐政府于浙江西道设镇海军建置,以原苏州刺史韩滉为浙东、西观察使、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治润州。韩滉,长安人,字太冲,为开元名相韩休子,先后任尚书丞、户部侍郎、判度支、晋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移镇润州后,在中央政府平叛“四王二帝之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后,在江河交汇的润州设立镇海军镇成为常例,常以浙西观察使兼领。
润州在唐代之所以被设立镇海军,当时由于传统上此地在古代是守卫东海和长江下游东南地区的要冲,正如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为荥阳公上浙西郑尚书启》所说,镇海军所镇守的浙西地区,是“地雄东海,境控南徐。当皇心妙简之难,是国用取资之地”,唐代诗人韦庄在《观浙西府相畋游》中提到“十里旌旗十万兵”,亦可见当日的辉煌。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中央政府被迫实行“以方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东及江淮一带广置藩镇(军区),以求相互制约。唐后期的润州不仅是浙西观察使理所,还是镇海军节度使帅府驻地,地位非常高,是“三吴之会”。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中,浙西下辖6州37县,这也是镇海军节度使的防区范围。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诏令武威军防御使钱鏐为镇海军节度使、浙西观察使,徙镇海军治杭州。
937年,南唐代吴,改都金陵,润州为南唐辖州。自唐末镇海军移治杭州后,润州降为团练州,继再升观察使州。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吴复置镇海军节度使于润州,以徐温领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后梁贞明三年(917年)镇海军移治昇州(金陵),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唐代吴,镇海军还治润州。其后润州一度还升为大都督府。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仍设镇海军节度使如故,以林仁肇为镇海军使、润州刺史、浙江西道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廷以曹彬、潘美为将,发兵十万进攻南唐,同时遣使让俯首听命的吴越王钱俶出兵夹攻。宋军主力自江陵顺江东下,连克池州、铜陵、芜湖和当涂,于第二年春自采石渡江进围金陵。宋军出师后,吴越王钱俶发兵五万北上夹攻南唐。
开宝八年(975年)四月,南唐常州守军在长期被围后向吴越军投降,八月南唐润州守将刘澄被迫投降。这年冬天,宋军向被围的金陵城发起总攻,南唐后主李煜开城出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南唐灭亡。因海口日远,同年十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平定吴越之后,下诏改润州“镇海军”军号为“镇江军”,为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镇江府留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