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本林
本报通讯员 张泽宇
“分万道霞矗向青天擎砥柱,借一襟翠浮成碧玉抱江流。”4月26日,记者全家出游焦山风景区,迎面的焦山东大门朱漆彩画,雄伟壮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门旁左右一对抱柱上的书法作品,字迹端庄朴茂,十分醒目,落款是“家顺逸山书”。原来,这一副楹联是曾担任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秘书、镇江籍在京著名书法家宗家顺(字迦舜、号逸山)所撰赠。虽未曾与宗家顺谋面,但熟知他的书法成就,这一副抱柱联就是他的一贯风格,记者仿佛有种遇到“熟人”的感觉。在朋友引荐下首次视频采访,宗家顺平易近人、谦虚稳重、尤重情义之习让记者深受感动。
从小钟情焦山《瘗鹤铭》
作为镇江一名书法爱好者,记者十多年前就知道了供职于中国佛教协会的宗家顺的艺术经历,并对他的作品和为人有了深入了解。翻阅央视书画频道展播《仰山雅集》中宗家顺的作品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幅幅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作品让人陶醉,带着记者走进他的书法世界。宗家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中国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和佛教文化人。欣赏宗家顺的书作,会从其线条字形秀逸、结构简洁明净中,领略到那种难能可贵的、没有火燥气、空灵的艺术境界。他将章法美、韵味美、笔墨美融为一体,和谐而统一,既有学术高度又能雅俗共赏,一直深受业界的好评和收藏界的青睐。
1955年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宗家顺,自幼热爱书法,从小钟情于焦山的《瘗鹤铭》,并做过许多临摹功课。后来学校开设了大字课,他更是如鱼得水。青年时宗家顺离开了家乡,北上京城,从此开启了他学习和生活的新阶段。幸运的是,1977年他在李萱立先生的引荐下,拜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和王任为师,高起点地完成了其书法和篆刻的初创阶段。更为幸运的是,1986年宗家顺被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佛教领袖、书法大师赵朴初选做秘书,从此,他书法艺术生涯发生了重大转折。七年中,赵老精深的儒学、佛学、书法和诗词修养,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时时影响着他,更给予宗家顺极大的启迪和熏陶。他不仅学到了赵老书法艺术的精髓,切身感受到赵老清新潇洒的文士风度,还深深领悟到禅宗虚静思想的真谛。数十年来,他对中国书法、佛法和诗词刻苦研究,勤奋实践,并创作、展览和出版多种技法字帖、作品集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走出个性书法创作之路
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宗家顺也不例外。一直以来,他注重以碑帖为互补,在追摹“二王”的同时,亦十分重视对颜真卿、李北海、杨凝式、苏东坡、米芾、董其昌以及汉魏碑版的学习,并大胆汲取其师刘炳森、赵朴初的成功经验。在参访名山古刹,揣摩寺院匾额、对联,探究佛法真义中提升境界,从而走出了一条蕴含佛教文化的个性书法创作之路。
多年来赵老影响的潜移默化,丰盈着宗家顺的毛笔,也丰盈着他的人生追求。尽管宗家顺常常随着赵朴初先生接触很多社会名流和艺坛名家,但他却不盲从,不追时风,对自己的从艺之路有着正确的把握。研学中,宗家顺主张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法”中求“意”。他深谙风格是艺术的生命,对于风格既注重培养又不刻意追求,做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家乡浓情丝毫未减
“我是吃镇江饭、喝镇江水长大的,镇江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镇江的儿子,自然乡情是极浓的。”宗家顺侃侃而谈,称自己退休后每年春季都要回镇住上三四个月。如果从内心深处找点理由就是,素有城市山林之称的镇江是宜居城市;假如从自身健康而言,要是春天住在北京容易花粉过敏,一旦回到镇江,他的身体几乎不过敏。
多年来,宗家顺虽然工作生活在北京,但对于家乡镇江的浓情却丝毫未减,多次参加镇江的书画活动、捐赠作品义卖,支持镇江的慈善事业。2020年2月,镇江籍在京书画名家胸怀大义、饱含深情,积极投身主题创作,支持疫情防控。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旅局等积极努力下,由我国著名书画家丁观加牵头,宗家顺等在北京的15位镇江籍著名书画家精心创作了一批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书画作品。
推进镇江楹联文化市建设
秉持佛法“广结善缘”“布施分享”的精神,宗家顺为许多佛教寺院题写匾额及抱柱联,为名山大川书丹刻石,将自己的禅意书法分享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于家乡镇江美丽城市建设,宗家顺更是情有独钟。镇江的金山、焦山、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都留存着他书写的十几副楹联和匾额。
采访中得知作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的宗家顺,一直在积极协助推进镇江市楹联文化市建设工作。2022年9月20日-9月21日,宗家顺随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周游等对镇江市“中国楹联文化市”建设工作进行考察和指导。在对隆昌寺楹联文化考察时,曾长期担任赵朴初秘书的宗家顺感到尤为亲切,他看到了自己恩师的手书“律宗第一名山”,还看到了他本人十五年前为铜殿、戒台大殿等建筑书写的楹联。
记者还了解到,在今年春节前夕,宗家顺还向镇江净因寺捐赠一件高约80厘米、宽约4米的巨制书法作品。宗家顺只要一有机会,便用他手中的毛笔,为家乡镇江的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地奉献着他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