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惠智
儿时家乡有一种“淘干沟”的习俗。所谓“淘干沟”,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水的干沟里淘摸鱼虾。儿时的农村,范围不大,但塘沟密布,河道纵横,一般都是独立的小水塘,里边都养满了鱼。
过年前,村子里都会将鱼塘水抽干或排空,把大、小鱼弄上岸分配给各家各户过年。那时没有电力抽水设备,排水都用土方法“车水”。“车水”设备是木匠制作的水车,很长、很重,通常二十米至三十米长,是u形大木槽,中间用一块块木板串联起来。然后多人把水车抬着斜放在河塘中,在岸边装上“踩脚”,水车中一长串木板通过不断流动将塘水排出。“踩脚”很费力,但也算是半自动化、机械化了。一般半小时轮换一次,家家户户都要派出壮劳力轮番“车水”。小塘子一般二、三天就能将水车干。但大水塘要十天半月才能车干水,如果碰到下雨天,或水车坏了,那车水塘可能遥遥无期。我们村的“菱过河”,就是一条长600米,宽100米,深10米左右的大水塘,为了车干水捞鱼,全村的壮劳力24小时轮班车了四十天才把水车干,捞出不少大鱼。
水塘的水车干后,大人们将大鱼捞完后,便会留下些小鱼虾在塘里,免费让村里村外的人自己“淘干沟”,摸鱼拿回家。这时村里村外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窝蜂地跑进塘里“淘干沟”。有的拿网提,有的拿篮子罩,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布袋装鱼。
我也是最喜欢“淘干沟”的人,那时我人虽小,但挺机灵,决不输给那些男生和老人。在一次有50多人参加的“淘干沟”中,我避开人多的地方蹚着污水,在一处草丛中摸索,居然摸到了一条三斤多重的鲢鱼和一条二斤多重的黑鱼,还摸到了不少小杂鱼、乌龟、河蚌、虾子、田螺,总共弄到二十多斤,把我带的大布袋全部装得满满的,背也背不动,把同伴们眼红死了。后来,“淘干沟”摸鱼时,总有人死死跟着我摸。
其实“淘干沟”很是辛苦和危险,如果“淘干沟”时天气比较热,人可以赤脚在泥水中淘拱。但到冬天“淘干沟”,人就受不住了,因为赤脚在泥水中行走就适应不了,而“淘干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春节前的冬季。为此各人都想出许多招。那时家家都穷,买不起高筒水鞋和胶手套,我为了在冬天也能“淘干沟”捞鱼,便琢磨着做一身防水的“工作服”“工作鞋”。鞋子好办,母亲早就给我做好防水钉鞋,但腿肚子以上至腰部,需要防水布料,母亲就把她的一条旧裤子放在桐油里浸泡、晾干,就成了条防水裤。冬天“淘干沟”时,我把裤管扎住钉鞋,虽然行动不大利索,但不怕水,不怕烂泥,不怕冷了。后来我的这个办法,都被同伴们学了去。
“淘干沟”跟“抢抛梁”一样,是苏南农村最常见的习俗,不分时间、地点,大家都可参与,谁淘得多,就归谁。特别是过年前的“淘干沟”最为喜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