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7日
第014版:最镇江

问道茅山三千年11

□ 张春蕾 夏和生

第二章 巍巍上清

上清派素有“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的美誉。在六朝、唐、北宋时期,上清派在中国道坛上独领风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千年道教文明,在唐宋时期更是达到巅峰状态,几成国教。在这千年中间,上清派理论体系完整独立,高道辈出,分布广泛,影响巨大。除茅山之外,还建立了天台山、嵩山、王屋山、京畿、蜀中等几个大的传道基地。

上清派摆脱了早期道教低级粗俗的修行方术和“鬼道惑民”的现实功利性,赋予道教向精神世界和宇宙世界不断追寻的高雅性和超越性,将道教提升到与儒、释二教鼎足而立的中国三大文化传统之一的高度。

早期上清派以茅山为活动中心,茅山得以跻身于众多名山大川之列而闻名遐迩,成为天下人向往、朝拜的圣地,“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主要应归功于上清派。上清派首次让道教拥有了系统的修炼理论和方法,使此前的道教派别皆成序曲,因此有“教衍上清”之说。在中国道教史上,上清派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影响深远。

一、上清派兴起的背景

(一)动荡不安的六朝社会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时期,三百多年的六朝社会始终处于战乱频仍、军阀混战的局面中,社会各阶层都在血雨腥风中饱受痛苦,如临末世。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让北方士族普遍感到生命无常,他们从精神上渴望安宁与平静,追求超脱与永恒的生命状态。

东晋司马氏政权南迁后开启的南朝社会,政权更迭频繁,被史家称为“天下骚然,民不堪命”的乱世(《宋史·明帝纪》)。那些来自北方的统治者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江南士族既忌惮又歧视,抱有很深的戒心和强烈的排斥态度,不断加以排挤,使世代安居江南的土著士族被不断边缘化。他们多不得志,无法在仕途上伸展抱负,至多官至六品,因而这些南方士族也有了崇道入教的愿望。

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一方面民族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另一方面民族之间的壁垒也特别显著。由于中央政权对全国失去控制,宗教得到了极好的发展时机,六朝出现了儒学萧条、道教复兴、佛教盛极一时的局面。勃兴的宗教为走投无路的百姓提供了精神上的栖息之所,当时甚至出现了“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的疯狂局面。对宗教的狂热趋奉,清晰地昭示出穷途末路的时代氛围。

(二)寻求身心安泰的士族阶层

士族文人一般都是在儒学正统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普遍重视君臣之义,渴望“事君以忠”,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曹操父子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取而代之,打破了这种节操伦常的传统,正统君臣关系从淡化到逐渐崩溃,王权衰落,也殃及儒学无法再享有独尊的地位。政治环境的险恶,让很多士人走向疏离现实、相对安全的谈玄论道,这种风气促使士人从大一统的政治形态下解放出来,走向个性觉醒、自我解脱之路。兼济天下的抱负既然无法实现,他们只好顺应时势,但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安顿身心。宗教的出现恰好为这些彷徨无依的流浪心灵找到了寄托和依傍。

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开始出现兴旺景象,魏晋社会一度谈玄成风。这种情况迫使统治者与士族知识分子对中国本土的道教进行改造、充实和提高,以便构建自己的宗教体系,与佛教等外来宗教相抗衡,淡化佛教东传对华夏民族精神和传统意识的冲击。于是,南北方士族阶层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道教,期望能从道教中找到灵魂之家,找到现世得不到的慰藉,以道教信仰弥补人生缺憾。

入道后的南北士族开始对原有的道教教理、教规、教义重新加以审视。他们发现,民间符水道教的教理、教规、教义存在许多不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符箓道术祈福禳(ráng)灾的做法非常低劣,不能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他们着手改造民间符水道教,使之向炼养、斋仪及义理化方向发展,通过倡导炼养和服食金丹,将道教从济世度人的本义引向追求个人长生成仙,以满足统治阶层一直追求的长生梦想。这势必要引发道教内部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变革,文人道教就是在这种氛围下问世的。道教上清派正是生活在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茅山一带的江南士族文人于兴宁年间(363-371年)秘密创建的道教新派别。

2023-04-17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46555.html 1 3 问道茅山三千年1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