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彦如 张剑
镇江江山清绝,名胜遍布。自南朝起,文人争相游览,写下无数歌咏之作,其中,中晚唐诗人张祜的《题润州金山寺》和《题金陵渡》是歌咏镇江的代表名作。《题润州金山寺》一诗清新流畅,别具一格,在当时被公认为是金山寺的绝唱。而《题金陵渡》,更是脍炙人口。
一千年前,诗人张祜漫游江南时,夜宿金陵渡口,登楼远眺,面对长江夜景,一股清幽悠然而起,提笔抒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年的七言绝句《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寥寥几笔便描绘出清冷凄迷的江上夜景,羁旅愁思。
张祜生卒不详,字承吉,南阳人,家世显赫,有“海内名士”之誉。他一生漂泊,初寓姑苏,后寓居丹阳。其性爱山水,多游名寺,为人清高,自称张处士。张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有近500首诗词传世,这个数量在唐代诗人中相当可观,杜牧曾称赞他“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张祜一生,仕途失意。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300首诗献给朝廷。这个时期,正值诗坛巨擘、翰林学士元稹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叫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太过分,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连连点头,张祜的仕途之路就此碰壁。
随后,张祜离开长安,客居丹徒,最终隐居于丹阳。客居丹徒期间他遍访山水名胜,他的题咏丹徒山水名胜的诗篇大多作于其时。从张祜所作《所居即事六首》其五“南穷海徼北天涯,惆怅亡羊是路歧。眼下已隳梁武佛,耳中犹听魏文诗。三茅道士朝携手,五柳先生夜对棋。自向庐山为一社,百年生计任婴儿。”诗句来说,会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诏毁天下佛寺时,他已隐居丹阳。至于他何时开始隐居丹阳,则难以考知。最终,张祜卒于丹阳隐居之地。有专家推断,从开成二年张祜约48岁左右开始客居丹徒,到约大中七年(853年)去世于丹阳,他在润州大约生活了15年。
古代诗词中的金陵,多指南京,于是有人误会张祜诗中的“金陵渡”位于南京,其实,“金陵渡”就是镇江的西津渡。隋唐时期,曾经做过都城的金陵(南京)被当权者打压,降级为县,隶属于润州(即镇江)管辖。按照当时的惯例,文人墨客会将县的别号当作州的别号使用,所以诗人张祜才把西津渡称作金陵渡。张祜同时代诗人杜牧《杜秋娘》小序中写道:“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李锜曾于唐德宗时任浙江西道观察使,治所便在润州,故“金陵女也”实为“润州女也”。
西津渡始成于三国时代,是由破山栈道形成的一个军事渡口,在三国时,驻有东吴的水师。唐代,西津渡又叫蒜山渡,宋代始称西津渡。西津渡曾是镇江历史上最繁忙的渡口,系大江南北往来的要冲。隋唐时期,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以后,这里成为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一个交汇点,大批漕船蜂拥而至,热闹非凡,帆樯如织,商旅如云。从对岸瓜洲登船可达西津渡,这是北方人南下渡江第一站,也是张祜踏上润州的第一处所。
张祜诗中的“小山楼”,曾经是唐代“金陵渡”渡口一家客栈的名字,具体位置位于何处,如今已不可考。据记载,当年的客栈位于西津渡边上的小码头街,这条街只有一边有店铺,另一边面临长江,站在街边的店铺就能看到滔滔长江。
从南朝到唐代前期,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多年都是南方最发达的地区,人烟辐辏,商贩往来不止。而且扬州夜间处处灯火,水边停泊的船只比比皆是。但是张祜眼中,对岸瓜洲为何是“两三星火”? 因为到了晚唐,经过战争洗礼和漕路断绝的影响,润扬的繁华成为旧事,张祜眼中的瓜洲就只余“两三星火”了。随着岁月的变迁,北岸那个“两三星火”的古瓜洲也在晚清时期全部坍塌于滔滔江中,从此踪迹难寻。
与北岸坍塌对应的是,南岸诸渡则开始淤积,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失去了原本的面目。尽管古渡不再,古街换貌,但西津渡“活化石”般的古代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保存。目前,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游人来到西津渡总要找一找当年“小山楼”的踪影,远眺一下“两三星火”的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