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6日
第008版:江花·城市山林

高桥蒿蒿茧

■ 文/孙建远

每年3月初到清明节前夕,丹徒高桥镇的传统美食“蒿蒿茧”便进入了制作期,这种制作美食的特定传统,在高桥镇已传承了数百年,是当地独有的春天味道,又有人称之为“玲珑翠”,是高桥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这种时令食品在当地并没有专门的店面售卖,纯属私家制作。高桥人制作蒿蒿茧的习俗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现在许多高桥人家里面仍留有祖传下来的有上百年历史的用于压制蒿蒿茧的木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常,制作蒿蒿茧的主角都是家庭主妇们。高桥人用来制作蒿蒿茧的食材也很有讲究。先说蒿蒿茧的包粉,高桥人称为“圆子面”,是用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机器加工磨碎而成。和超市里出售的水磨糯米粉不同的是,高桥人用的糯米粉是干磨的,很筋道。人们一般选择清明节前的晴好天气,将自家种的优质糯米淘好,放入圆笸篮里摊平,不晒,晾放几天,直至完全晾干。

糯米备好,此时另外一个重要的食材也登场了,取生长于乡间田野小径、河边沟坎、家前屋后能拉出很长白丝的艾蒿草叶子,洗净、晒干,高桥人称之为“糯米蒿蒿”,这是艾蒿的一种,但是和其他地方生长的艾蒿又有所不同。制作蒿蒿茧必须使用高桥本地生长的“糯米蒿蒿”,而且必须是清明节前的,不能用外地的,过了清明节的蒿蒿也不能用。

制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采集而来的糯米蒿蒿的嫩叶,与高桥地产的糯米粉混合,这是纯天然的绿色色素,这样制作出来的蒿蒿茧,不仅颜色青翠欲滴,而且,据高桥知名老中医考证,它还具有极好的袪湿的功效。

家中男人们出场了,将晾干的糯米、晒干的蒿叶,扛到村头的老磨坊里去,加工、粉碎,随着机器转动,糯米、蒿叶混合在一起,被一点点磨碎,打开机身后拖着的那条长长的白口袋,细腻丝滑伴着淡绿色、清香味的米叶粉末,如空中飘临的雪花,溅得跟随男人身后的主妇一头一脸,带着满身疲惫,闻着米草香味,看着诱人绿色,人们喜滋滋地回家,准备开工生产蒿蒿茧。

食材备好,就可以进入制作蒿蒿茧的初始阶段:和面。但是不能用麦面,要用地产的优质糯米面,其中加入一些大米粉,弄成个米粉实心团子,也就是和面做外包皮。用脸盆取适量的米草干粉,在和面的过程中,就要把米草干粉或“糯米蒿蒿”的汁水掺进去,再加入开水,用筷子反复搅拌,等到粉和水完全交融,变成碧绿粉团的时候,就得用手来揉搓了,直到柔软不黏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手劲和巧劲,不熟练的人,满桌子满手都黏得一团米糊糊。此刻,刚刚还是米草粉和水分离的一团糊糊,已经变成了一根肥硕而绵柔的长条实心团子,如游龙般趴伏在主家的饭桌上。

能干的主妇们快速地揪着、拽着,一会儿,游龙就变成了一个个掌心般大小的实心粉疙瘩,撒上一层干粉,用湿毛巾盖好,备用。偶尔,过程中,一旁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也来掺和,弄得一手一脸的粉末,会惹得主妇们满含怜爱地嗔怪和驱赶。

接下来,就是馅心准备了。高桥盛产的秧草,拌上二斤猪肉泥及葱姜,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此外还有芝麻、豆沙、马齿苋等备选的配角。各种馅心,多种味道,其中以马齿苋的那种,食用后更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粉团、馅心备齐,就进入制作蒿蒿茧的实质阶段了。包制蒿蒿茧绝对是个技术活,手脚笨拙的人不是馅心露在外面,就是粉团黏得一手拿不下来。先得揉扁实心团子,左手拿着,旋转着,右手搓着,直到滚圆,呈中间厚边沿薄的形状。然后,放入馅料,开始包捏。左手托着,微微地窝住,右手边捏边收口,渐渐地,馅心包进去了,只剩下一个缺口,还有一些多余的粉团,继续捏紧,收口,拍圆,用祖传下来,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方形镂花红木壳子一一压模,这种压制“蒿蒿茧”的模具,当地人叫作“蒿蒿茧壳子”。

把“蒿蒿茧壳子”翻个身,装入适量的粉团,在桌上用力敲制成一个个蒿蒿茧的形状,垫上竹套(笋衣)后放入大锅灶里去蒸煮片刻。刚出锅的蒿蒿茧非常翠绿,清香四溢。品尝的时刻到了,咬上一口,沁人心肺,令人回味无穷。

每年清明节临近,那些身居外乡的高桥游子们,不远万里,都要回到故乡,扫墓祭祖,哀思故人,归去的时候,他们的行李箱里必有家乡的高桥蒿蒿茧。他们虽然身处异乡,远隔千山万水,但回味的依旧是故乡浓浓的味道。高桥人,无论走多远,再忙再累,此时,都会记得吃上一口高桥的传统特色美食:蒿蒿茧。

作者自述

孙建远 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中国城乡金融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现代金融》等媒体及公众号发表,现供职于农行镇江新区支行。

2023-04-16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46388.html 1 3 高桥蒿蒿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