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昌勤
家住花山湾靠老北门很近,却不知道那一带,有条古道直接通往鼓楼岗,前不久与老友相约,一探究竟,终于找到了这条古道,感受了众多古迹传递的厚重文化历史。
从“定波门”那堵仿制城墙处,我们开始寻找古道踪影。定波门是明清时镇江府城的北门,与不远处鼓楼岗的铁瓮城遥相呼应,在它们之间曾经的建筑工地中挖到了唐宋时期的城垣、城壕遗迹。老北门北侧如今还有高高的石垒墙,依稀可见古城身影。我们在坡岗处找寻了许久未见古道,穿过绿竹巷向西看,高处正是鼓楼岗。绿竹苑北门处有一条水泥坡道蜿蜒向上,我们顺坡前行了几百米,渐渐幽深了起来,只见路两侧土岗高高,上面荒草、杂木、枯藤丛生,时有乌鸦围着老树盘旋,正值隆冬季节,寒风嗖嗖,眼前顿显“古道西风”的景象。再往上,脚下成了狭窄的石阶道,沿着石阶攀登转弯向北,我们终于来到了鼓楼新村。路边一住户家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条路从他儿时就有,还说,他前辈说过这是鼓楼岗穿越古城垣到城东的唯一道路。如从清朝末年废除城墙算起,这条古道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古道起点正是鼓楼岗的最东面,住户老人指着西南不远处一个土岗说,那里曾经是城墙钟鼓楼的遗址,他回忆,儿时还经常到那土岗上去玩,也曾见到过城垣垒起的石块,正是因为这里有钟鼓楼,才有了鼓楼岗的地名。这钟鼓楼到底建于何时?现在难于考证,但鼓楼岗是铁瓮城遗址所在地,却是被考古遗迹证实的。有史料载,铁瓮城始建于公元195年三国孙权时期,形成于公元209年,在吴国几座都城中建城年代最久,保存遗迹最为完整,文化内涵亦极为丰富,历经晋、唐直至明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征得老人允许,我们登上了他家小楼顶的平台,鼓楼岗全貌尽收眼底。向西看有一长满荒草杂树的小山,那正是古老的月华山,东晋时期镇守京口的郗鉴和刺史王恭,先后修缮、扩建城池,王恭还在月华山上建起了千古留名的万岁楼。向南看,有一片四周老房围着、中间隆起的土墩,正中央矗立着一块石碑,那是汉代荆王的墓。史书有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刘贾为荆王,让他管辖淮河以东五十二座城邑,受封荆王的刘贾将都城设在了镇江。就在刘贾封王后的第六年,淮南王黥布发动叛乱,刘贾带军迎战,却战死疆场,刘贾死后归葬于今鼓楼岗上。可见早于铁瓮城几百年,就已经有了这座古汉墓。再往东看,那紧挨医院北围墙处,日精山清晰可见。日精、月华二山,本是北固山前峰南坡东西两个小山头,作为铁瓮城南边两个门卫,后人以日月之精华分称。据说,鼓楼岗下曾有一条小河,河上建有一桥,名千秋桥。日精、月华,万岁、千秋,古人起的名字都这样工整而又有诗意。我的思绪随着满目的古迹,穿越了千年的历史。
告别了住户老人,我们走出老房林立、小巷纵横的鼓楼岗,向东转个弯,便来到文昌宫巷,这是一条名字听着就古老的巷子,因巷内曾建有“文昌庙”而得名。史料有载,唐宋时期镇江就有文昌庙了,元朝时期镇江已有“文昌巷”地名。文昌庙供奉着文昌菩萨,前来祭拜的,都是读书人。为能顺利取得功名,文昌庙就成了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如今老巷刚刚改造不久,精心布置了“金榜题名”“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等吉祥壁画,恢复了文昌宫巷的古意。穿过文昌宫巷向东来到了青云门,这又是一条与科举考试有关联的巷名。据说,巷内曾建有“镇江府学”,青云门是镇江府学前面牌楼,匾额“青云门”象征着进入府学读书的学子们,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出了青云门我们又回到了老北门。一条古道贯穿东西,让我们在探寻中感受了镇江的深厚文化。这条古道的历史虽然不算久远,但因为与古城遗址相连,就显得沧桑而又神秘。
作者自述
朱昌勤 读书、写作,一直是我的爱好,从年少直到退休,始终乐此不疲。它让我对生活始终抱有新鲜感,并从中得到馈赠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