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本宽 陈怡帆 本报通讯员 蒋丽
招才引智要“走出去”,精准对接才能“引进来”。乘着春来早,扬中抢先一步下乡进校,以“四千精神”助力企业“招兵买马”,积极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为开局起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走遍千山万水引人才
“实习期间工资能有多少?”“转正需要多久?”“单位能提供住宿吗?”农历大年初六下午,“带岗进村 现场招工”河南永城吴圩村专场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求职村民不停地询问着岗位信息、薪酬工资、食宿条件等问题,来自扬中的6家企业现场耐心解答。
招聘会上,扬中6家重点缺工企业带着650多个岗位需求来到现场。“之前就看到了合适的岗位,今天来现场详细咨询。”当地村民朱海峰早在节前就收到了企业宣传单,到现场就直奔蜂巢易创的招聘区,一番交流后,立刻登记了信息。当天的招聘专场,共有300多人现场咨询了相关岗位情况,达成来扬就业意向人员近60人。
“大步走出去,快步引进来。我们一方面联系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岗位需求,另一方面深入各地了解就业需求,选择就业需求较集中的地区为招聘会举办地点。”扬中市人社局局长童峰表示,近期该局还将前往陕西白水,将招工触角延伸到千里之外。
想尽千方百计签人才
日前,在淮阴工学院“才荟扬中”招聘现场,提前20分钟,学生就排起长队。通过前期在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不少提前了解招聘单位情况的学生直奔意向单位,投递简历。不一会儿,大全集团招聘展位前排起长队,材料专业的王嘉伟表示:“这家公司在业内影响力大,提供的多个岗位都和我的专业契合。”“我们今天带来很多核心技术岗位,通过与学生沟通,感觉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不错,匹配度也很高。”大全集团招聘人员告诉记者,“这次活动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效助力企业‘抢夺’高校人才。”
为加强人才培育引进,为企业精准输送各类人才,扬中市人社局目前已与全国30余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
说尽千言万语暖人才
“同岗位工资比我们本地高出两千多,食宿全包,一年能存下不少钱。”来自白水的王俊锁已来扬工作两年多,通过现身说法吸引当地多人来扬就职,如今在他工作的圣大中远公司,来自白水的职工达60余名。“当时我们第一批过来的6个人都在这边安了家,如今我妻子也过来了,公司给我们安排了免费的夫妻宿舍,我们也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引才为先,留用为本。除了在落户住房、薪资补贴等 “真金白银”上继续发力外,扬中更注重在体制机制、服务保障、文化氛围等方面做文章,深入推进大学生“荟扬”、产业工人“聚扬”,着力打造求职者、创业者的首选地、向往地、目的地。
“春节后返岗买票、抢票难,而且我们需要坐火车再转汽车才能到公司,拿着行李很不方便。没想到扬中今年又为我们提供免费的专车接我们回去复工,非常感动。”来自陕西渭南的郭涛是蜂巢动力的一名老员工,春节后他高兴地坐上了人社部门开通的“点对点”返岗直通车。“服务真好,村里也有年轻人向我打听这边的岗位,有合适的我都推荐他们过来。”郭涛表示。
“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童峰说,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时,要强化人才与城市的情感纽带,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吃尽千辛万苦谋人才
“来扬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每月能够享受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各600元,同时还能够享受购房契税补贴等一系列政策补贴。”扬中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科科长朱成香在完成日常人才政策申报审核、就业见习等工作基础上,主动请缨,奔赴各地参与校园招聘活动。“要想把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每次招聘会现场,招聘专员都会向求职毕业生发放毕业生需求手册,热情推介扬中企业,同时详细讲解扬中市人才新政,邀请毕业生来扬就业。
为了抢抓春招关键期,扬中市人才中心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在保障中心日常服务工作的前提下,抽调人手连续派出校园招聘专班,开展驻点招工。开启春季招聘活动半个月以来,已密集开展校园引才活动10余场,累计服务企业137家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58人次,招聘成效显著。
“从岗位需求看,一线操作、检验等生产技术人员需求占总需求的70%,我们和企业去对口高校举办招聘专场,做到人才与岗位之间的高度匹配,真正把人才用起来。”朱成香介绍,“抢人大战”不是把人抢来就结束了,同时也注重给青年员工提供上升通道,并通过各类政策红利提升其留岗意愿。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强,他们还定期举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新入职人员提升技能,短期内可完成毕业生向成熟人才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