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3年03月13日
第014版:最镇江

《问道茅山三千年》⑦

□ 张春蕾 夏和生

茅山道教之南宋金元时期(1127~1368年)

上清派(茅山宗)从南朝至北宋,鼎盛了近千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从南宋到元朝近250年里,上清派的社会影响和地位逐渐下降。其中原因,首先,内丹思想(内丹是与外丹相对的概念,外丹指用炉鼎烧炼丹砂、金银等矿石、金属而形成的、据信服之能使人“长生不死”的丹药;内丹则指以身体为炉灶,修炼“精、气、神”而在体内结丹,丹成则人可“成仙”)成了这一时期道教的新思潮,而上清派缺少领军人才,显得过于保守,没有理论创新。其次,北宋真宗与徽宗过于崇道,使偏安的南宋朝廷对道教保持一种戒备性的距离,上清派失去了皇帝支持,无法保持其在北宋时期的盛况。再就是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最高舞台,门阀士族逐渐趋消亡,上清派逐渐失去了社会上层的支持。相反,北方全真派、太一道与真大道强势崛起,与元朝帝国的关系密切,互动频繁。在南方“三山”符箓归正一后,皇室对天师符箓的支持远远超过了上清派,茅山上清派无可避免地“边缘化”。

“靖康之难”之后,元军继续南下,江东大乱,一时盗贼轰起,茅山道观首先成为抢劫目标。建炎四年(1130年),元符万宁宫和崇禧观被放火烧毁,虽然执掌宗坛的第二十八代宗师蒋景彻想方设法把经箓印剑保护下来,但茅山宗坛仍元气大伤。

嘉熙三年(1239年),天师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见重于宋理宗,获赐号“观妙先生”,敕命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诸道派的统领,茅山上清派成为道教三大符箓之一,变成了正一派的“小跟班”,其独立资格基本不存。

元朝建立政权后,统治者为了在南方汉族地区建立有效统治,依照在北方笼络邱处机龙门派的策略,拉拢南方的宗教势力,他们选中的也是当时在南方有一定势力的正一派。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命他“主江南道教事”。以后的几代张天师也都从元朝得到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的授权,茅山宗变成龙虎天师宗附庸的角色就更加定型化了。

元初茅山宗在苏、杭一带的发展反而超过茅山本地。这与杭州的茅山宗著名道士杜道坚有相当大的关系。杜道坚德才兼备,契入《道藏》很深,得蒋宗瑛授大洞经法,是茅山宗的嫡传弟子,加之与元统治者的良好关系,对茅山宗在该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也再次说明道教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

在元代,茅山上清派宗师的传承共有四代,从第四十二代翟志颖(?~1276年)至四十五代刘大彬后,就不再见所传。

刘大彬,生卒年不详,号玉虚子,吴郡钱塘(今杭州市)人。元延祐四年(1317年),得“九老仙都君印”玉印,元仁宗下令还赐茅山元符之上清宗坛,以传道统。刘大彬的功绩是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完成《茅山志》的编撰。该志共12篇15卷(今《道藏》本分为33卷),搜集茅山上清派文史资料甚为丰富。现存署名刘大彬编辑的《茅山志》,所记刘大彬事极少,此后更不见传代。

这里有一个悬案。有记载说,以刘大彬的名义主编的《茅山志》,实为张雨(1277~1348年)的作品。张雨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别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20岁时,离家游天台诸名山,后去茅山礼第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箓。其后,又事玄教道士王寿衍。玄教是龙虎山正一宗在元代形成的一个支派,受到官方的特别崇奉。皇庆二年(1313年),张雨随王寿衍入京,居崇真万寿宫。他不希图朝廷荣进,于延祐(1314~1320年)初离京,返回杭州开元宫。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开元宫被大火烧毁,他又回到茅山,主持崇寿观,又曾主持镇江崇禧观。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辞去宫事,每日与友人饮酒赋诗,相互酬酢。张雨多才多艺,在元代文坛上颇有名气。他在道教方面的著作,除《茅山志》以外,有现存《道藏》中的《玄品录》(又称《玄史》)和《四库全书》中的诗集《句曲外史集》。

据记载,直到元文宗至顺四年(1333年)正月,刘大彬仍在担任茅山上清宗师(《句容金石记》卷六)。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有殿12座(分别是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的茅山崇禧万寿宫发生严重火灾,直烧得“高栋广宇,峻极崇台,皆化荆棘瓦砾之场”(《道家金石略》)。真是屋漏偏遭连天雨,茅山上清派又一次遭逢大劫。

2023-03-1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40143.html 1 3 《问道茅山三千年》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