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剑 马彦如
星云法师曾说:“世界佛教看中国,中国佛教看江苏,江苏佛教看镇江。”这是对镇江佛教历史地位的精准概括。
佛教在镇江的传播,历史久远,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镇江,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建普济寺于焦山。西晋时,丹阳、句容亦先后传入佛教,丹阳建昌国寺、大同寺,句容建义和寺、观音院。东晋时镇江建泽心寺于金山。东晋、南朝时期,镇江寺庙林立,高僧辈出,京口内外香火袅绕,城外金山、焦山、北固山,钟声相闻;南郊竹林寺、招隐寺,绿树葱茏;城内宋武帝舍宅改建的普照寺,以及古城西侧的青苔寺,久负盛名。
位于长江之滨北固山上的甘露寺,故事史迹亦多。据《至顺镇江志》《康熙镇江志》记载“建于三国甘露年间”“三国时吴王皓所建”。为了纪念镇江曾为东吴都城,人们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相关遗物移至此山,北固山由此成了一座三国山,最为人们称道的故事当属《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甘露寺的故事。
甘露寺塔始建于唐代长庆四年(824年)至大和三年(829年),原为石塔,约于乾符年间倒塌,宋代熙宁九年(1076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建为铁塔,九级八面。历明、清两代几次修复及倾塌,仅存三级。1960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甘露寺铁塔地宫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玉、骨、瓷、琉璃等一大批文物,达两千余件之多。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石函中以金棺银椁瘗埋,后来被学者证实的11颗释迦牟尼佛祖舍利。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诗人邓拓来镇江参观铁塔地宫出土文物,写了一首题为《观铁塔文物》,诗曰:“卫公造塔藏舍利,宋代重修记叙全。银椁金棺精巧绝,长干旧物见新天”,真实地记录了塔的前世今生。
地宫内出土的石刻题字表明,这批数量巨大的遗物与唐代名相李德裕关联。当时,时任浙西观察使兼润州刺史的李德裕,驻节镇江,为了替唐穆宗皇帝造冥福,在甘露寺建造石塔,瘗埋了金棺、银椁、释迦舍利子等敬佛之物。据《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纪》记载,仅舍利一项,总数即达772粒。其中,唐代瘗下的计有二处:长干寺舍利小金棺内11粒,禅众寺舍利金棺内156粒。宋代瘗下的计有三处:银函内56粒,银圆盒内 177粒,木函内372粒,均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大小不均。甘露寺铁塔地宫的发现,对江南地区佛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德裕建塔所瘗藏的舍利,先后来自上元县(今南京)长干寺和禅众寺。长庆四年(824年)十一月十九日,他将上元县长干寺阿育王塔所出舍利分了一部分过来,于长庆五年正月初四日建石塔瘗下;大和三年(829 年)正月二十四日,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内出土舍利,在二月十五日瘗埋到铁塔下。为什么上元县出土的舍利,李德裕却要解到润州来供奉呢?因为,其时上元是润州属县,在润州刺史李德裕的管辖范内。堂堂的六朝古都因何成为润州治下?这正是隋唐王朝统一中国,为打击、压抑六朝旧势力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根据石刻记录,李德裕一共埋下了160多颗舍利,可考古人员发现的舍利一共有700多颗,多出来的舍利是哪儿来的?并且,李德裕修来供奉舍利的明明是一座石塔,为何现在镇江甘露寺中的,却是一座铁塔?
据记载,唐朝末期,李德裕在甘露寺所建石塔,因为一场火灾倒塌,建造石塔的地方成为一片废墟。位于塔下的地宫,时间一久,也被人们遗忘了。北宋熙宁二年,甘露寺的当家和尚决定在此处建寺庙,往下挖时发现了地宫,以及地宫中的舍利。当家和尚并未声张,只是为舍利又多加了一层石函,将自己发现舍利和李德裕从长干寺移来舍利的过程,都刻在石碑上。这位当家和尚还募集资金,在原来建造石塔的位置,修建了精美的9级铁塔,并将自己平生收集的605颗舍利一同埋在铁塔下,供奉了起来。
舍利是梵语音译过来的词语,本意是“尸骨”“身骨”,也叫“灵骨”。最初舍利一词,仅仅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火化之后,留下的固体物,比如佛牙、佛指舍利等等。后来,得道高僧圆寂火化后剩下的骨烬也被称为舍利。佛教中认为,高僧大德通过生前修行,以及积累功德,才能在火化后留下舍利。舍利是高僧修行有成的一种体现,供养舍利,依佛经所说,可“得无量无边功德”。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佛舍利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国家。而镇江甘露寺地宫中发现的舍利,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尤其是李德裕从长干寺移来的11粒释迦牟尼佛舍利,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光泽,如同白玉,无比珍贵。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