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对话:欧阳俊 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治中医师
景骁轶 杨泠
胃石症是指不消化的团块状物质在胃内的潴留,该病发病率为0.07%—0.4%,属于少见病。
按摄入物质不同,胃石症可分为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或毛胃石)、乳酸性胃石和药物性胃石四种,其中以植物性胃石最为常见。
多数胃石症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表现为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厌食、乏力及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肠梗阻、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少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检查中偶然发现。
老人、儿童和青春期女性是胃石的易患群体。老人易出现胃肠功能老化及合并其他多种疾病损伤胃功能相关;儿童,特别是小龄儿童,是乳酸性胃石的易患人群。
动物性胃石多见于精神心理问题,如异食癖、厌食症及暴食症均能增加胃石症发生概率。
植物性胃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胃石症,通常是摄入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的,多见于蔬菜、水果及植物纤维,如山楂、柿子、黑枣、芹菜、南瓜或葡萄等。
柿石是植物性胃石症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是由于进食未成熟、发涩的柿子或柿子制品而形成的胃石。柿子中富含强收敛性的鞣酸、矢布醇、果酸及红靴质等,在胃酸的作用下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再粘合成不能被消化的植物纤维,进而形成稠厚的凝聚物,最终成为坚硬的胃石。
同时饮酒或食用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均会增加胃石症的风险。乙醇能加快蛋白质凝固,空腹进食山楂、柿子后饮酒,更易形成胃石。另外有文献报道饮茶可能与胃石症形成有关,进食山楂后饮用热茶形成胃石,可能与茶碱、鞣酸和胃酸凝集有关。还有大量进食蜂蜜导致胃石症的报道。
乳酸性胃石是由不能消化的奶及黏液在胃内聚集成团块,乳酸性胃石发病机制多被认为与胃肠功能未发育完善有关。同时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高浓度配方奶、喂养方式及生长迟缓有关。
动物性胃石(也称毛胃石) 是由于进食大量毛发、毛发制品、线、绳或布等不能消化物质形成,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药物性胃石是药片、混悬液和药物载体在胃内集聚形成的药物成分的胃石。
对于胃石症,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剂、促动力药、中药及其他类型治疗。最直观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为内镜下治疗,从内镜下发现胃石到治疗胃石,可以直观、迅速地将胃石分解、分片处理,再通过某些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比较有效的治疗效果。
内镜治疗是唯一直观有效的内科治疗方式,可使部分胃石患者免于手术,特别对于一些坚硬及药物不能溶解的胃石。主要治疗手段有内镜下机械碎石、激光碎石、微波碎石、高频电流碎石、电力液压碎石及热探头碎石法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