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沈伯素
作者自述
沈伯素 一位喜欢操心的镇江耄耋老人。每有所得,便欣然命笔;每有发表,便兴奋之至。
衣食住行,路,属于人生四大要素之一。但是,自小我就怕走远路,因为李白说过“行路难”。
就说从老家茅麓山区进县城读初中吧,要走二十多公里,脚底板能走出泡来!后来到镇江上学,六十多公里,又不通汽车,也只能步行,就更令我恐惧啦!走一次镇江,起大早还要走一整天,晚饭前才能到达,人都累瘫了!大约在三四十年前,有公路,通长途汽车了。但只有镇江到荣炳的一段。我回茅麓老家,过荣炳再往前走,就得步行坎坷不平的土路。我常走的路线是:洋湖村-凡石桥-双桥村-雨帽顶,是一排村庄。途中,要通过一段水网地带,田埂歪歪扭扭,河坎弯弯曲曲,还得过几座摇摇晃晃的弓形木桥。
那时没水泥桥,木桥又多失修,桥面“漏洞百出”,为防止一脚踏空,需要低头看洞。洞下就是闪烁放光的河水,难免叫人心生恐惧,腿脚颤抖。快到家时,腿已软了,还得再翻雨冒顶那一段跌跌绊绊的丘陵山坡。回一趟老家,百多里路要颠颠簸簸折腾大半天。加上几件孝敬老人的礼物,行囊在身,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行路难”啊!
因而,尽管牵挂老家,却又不想再去,不想走那个路。可是,为了看望和孝敬越来越老不能远行的老人,还不得不同那个难缠的路打交道。
鉴于行路难,也偷懒过。当小孩长到七八岁后,回家孝敬老人的任务,采取了镇江送一段,茅麓接一段,由小孩代劳的办法。
一次叫两个小孩利用暑假回了一趟老家。她们返回镇江时,老人迷信笋鸡大补,用网兜装了三只尚未打鸣的小公鸡交给她们带回镇江“补一补”。没想到,两个小孩好不容易顶着烈日走到荣炳上了车,但车上挤得人喊鬼叫,脚都没处放,没把小孩挤伤就算侥幸,那三只鸡都被挤死了。真可惜,“大补”的笋鸡啊!
以后,小孩也怕走那条路了。为此,我还不厌其烦地给小孩讲故事,讲我年轻时来镇江上学的事,启发她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告诉孩子,从前,镇江根本没有专通农村的汽车路。一次我在一个大热天来镇江,摸黑走到宝堰才天亮。那时候都是穿布鞋,鞋底薄,土路烫,脚底板烫得生疼!到达镇江时,整个人就像散了架。
改革开放后,有段时间,大概是1985年,离老家不远处那条坑坑洼洼的土公路上,忽然有了一个“招呼站”,只要过路汽车还未满员,手一招就能上车。能够坐着汽车来回镇江,心里就有了“家乡通汽车”的感觉啦,滋味显然不同。
再后来,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为搞活经济,从镇江去哪个农村,都有公路可通。而且,通荣炳那段市级公路,笔直、宽敞、平整,看着都痛快!
家乡山村有公路了,通车了,方便多啦。我能不费劲地带着家人回茅麓老家探亲,不时回到山村呼吸家乡空气,和农家村人套近乎。特别是随着时代步伐加速,两个早已工作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小车。现在回家,常乘她们的车,一个多小时就到。
五六年前,扬溧高速贯通南北,神奇地从老家那个小山村旁通过,距家七八公里处就有出入口,走高速公路回家,既快速,又平稳,一坐上车,心里就会涌上欣喜:路啊,路!是你告诉我时间是多么金贵,是你把日子弄得多么舒服,是你把我们这个地球弄得越来越小了!
我这人故乡观念比较浓厚,尽管长辈老人先后过世了,那一肚子的乡愁捣心,还总想回一回那个小山村。因为方便,近年我可以随时回一趟茅麓老家。从荣炳下了高速,就能接上直通薛埠镇、经过茅麓的笔直新公路,那是一条近年才修筑的省级公路。我舒舒服服地坐在车里,思绪总要跟着来往飞驰的大小汽车飞奔。“行路难”的情况真的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