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3年02月12日
第008版:江花·城市山林

秧草

■ 文/图 朱建华

作者自述

朱建华 从事大棚种植20年,经历丰富,喜欢读史,偶有所得,随笔记之。

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它给予了人们好多野味野菜。自然界生长着无数植物,有水生的,也有旱长的。取之不尽,挖之不绝。在我的家乡,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优势,生长一种三瓣叶的植物,俗称秧草。

秧草,苜蓿科,叫法很多。三叶菜、三芽菜、金花菜、草头等。河旁沟边均有它的存在,适应性极强,无需管理,自然生长。尤在我们圩区,广为分布,自生自灭。它的种子,圆形,极像毛虱子,表皮带有软软的毛刺,深褐色,内含两粒种胚。它知晓时节,适时发芽,秋分过后长势超快,三个心形叶片总是不离不弃,簇拥生长,还开着金黄色的小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个生产队都会安排适当的田亩种植它。主要当作青储饲料,喂牛、喂猪。人们在青黄不接之际,也可当作“救命草”食之。记忆中,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口粮紧缺。在惊蛰前后生产队都会分秧草救急,一次三到五斤。

孩提时,兄妹多,饿得慌。母亲将适量秧草洗净后,倒入大锅煮沸的水中,焯一下。然后给每个小孩捞上一碗,倒点酱油,上下搅拌一番。兄弟姊妹争先恐后,个个吃得香香的。但是由于缺乏油水,吃多了也“绞肠”,并不舒服。但为了充饥,不得不吃。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粮食分配也逐渐有了改变。秧草充饥的窘况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形成了永远的记忆。

岁月中,母亲对秧草还是特别的眷顾,每年她都要腌制一批咸秧草。

她心灵手巧,先将秧草洗净,尔后用匾子和盘篮晾晒。等秧草水分干了,就用粗盐搓揉,等秧草搓揉“熟”了,将它往事先准备好的小坛子里塞。塞满了,再用擀面杖使劲往下压,然后再添秧草,继续压。压到水分起泡沫往外流,还在添秧草,直到无法再添为止。尔后用泡熟的竹套(新竹子外壳)包住坛口,用绳子牢牢扎紧。在水缸的死角处倒上爆灰(草木灰),再将一个个小坛子倒立在爆灰中,用爆灰把坛口四周加高加厚压实。坛中的水分慢慢渗下去,任由爆灰慢慢吸收。大约一个月后,干爆灰逐渐变成了湿爆灰。

五一劳动节后,腌制的萝卜干、咸菜都吃完了。正好赶上蚕豆上市,饭桌上少了吃粥的小菜,没了胃口。于是母亲就将缸边的小坛翻弄出来,用水一冲洗,解开坛口,刮去表面的一层秧草。开始用手指慢慢将金色的秧草一点一点扒出来,放在砵中,它的清香便弥漫着整个屋子……

往大灶台的铁锅倒上一些菜油,先煸青蚕豆,等到蚕豆变了色,再倒上秧草覆盖,加上一勺清水,盖上木质锅盖,大火闷烧十几分钟,然后掀开锅盖,热气蒸腾,雾着眼睛,用锅铲上下翻动。再盖上锅盖小火烧之。片刻,将一大砵蚕豆秧草端了上来。那种色相,那种芳香,那种口味,让人迷恋,让人贪婪,让人吃一看二想着三。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十余载,每每想起她当年制作的地道秧草咸菜,余味袅袅,口中生津……

随着改革开放的40多年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丰富了很多,大鱼大肉司空见惯,已不稀罕,而上一盘河蚌秧草特受青睐。真想不到呀,2003年,48岁的我又一次与秧草结缘。开始将它搬到大棚种植,这一种就是20年。

如今大家都喜欢这道菜,清香可口。每年春节前后都供不应求,价格不菲。但是要种好它,并非易事。过去露地种它,不叫种,叫浇。浇秧草,先将河泥水用耥耙搅匀,用粪桶一担担挑到田里,把种子撒在桶里,上下搅动均匀,一勺一勺泼浇。泥浆包裹着种子,种子吸潮容易发芽,且河泥带有养分,更宜于它的生长。但在大棚里种植,用老方法炮制,费工费力,劳民伤财。

通过实践,我改变了种法。将种子先浸泡一夜,待到露白开始撒播,见水就发芽。而且大棚密闭性好,保温系数高。但棚内水气也大,容易造成烂根烂苗。为此每天的通风排湿尤为重要。至于病虫害的防治,则是秧草生产的关键,必须加强防治和呵护!否则会造成损失或绝收。蚜虫需要特别防范,它是病毒病的根源。秧草地的杂草防除更是一道迈不过的坎。需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化学防除和手工清理相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冬天和春天,秧草是我大棚里面种植最多的蔬菜品种,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毕生与秧草结下了不解之缘,情有独钟。它天天朝我微笑,我也微笑着对着它!

2023-02-12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35767.html 1 3 秧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