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香的河流里奔跑,在金色的田野里追逐……11月6日,镇江小记者第二期秋收课堂开课!80名小记者奔赴农场,拿起镰刀,参与到秋收的盛会中。
一半从市区出发,一半从扬中出发,大家在丹阳的农场里相遇,一起看一望无际的稻田,一起沉浸在浓郁的稻香里。
稻子是怎么来的?大米是怎么来的?水稻和小麦有什么区别?在老师的讲解下,小记者们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大家排队走进稻田,戴上白手套,拿起小镰刀,用力割下一把稻子。丰收的喜悦都是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无论是弯着腰打稻穗,还是蹲在地上捡稻穗,稚嫩的“小稻农”们,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好像在告诉大家,这就是丰收,这就是收获。
在阳光的照耀下,小记者们拿起自己装满稻穗的小瓶子,寻了一块湖边绿地,坐在草地上,仔细研究起稻谷来。咦?这个带着壳的米粒可以吃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拿着研磨器,一点一点地将稻粒脱壳,拧一拧,轻轻一吹,稻壳随风飘落。脱了壳的米粒和我们平时吃的米粒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它长得有点儿黑,颜色看上去不是很漂亮?对于小记者提出的问题,农场里的老师一一耐心地解答,希望通过讲解满足小记者们的求知欲。
走进田野,不仅有体验,有收获,还要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一顶草帽,一支画笔,一盘颜料……望着眼前的稻田,构思,想象,趴在草地上一笔一画,将心中所想所感,呈现在草帽上。
每一颗稻谷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每一顶草帽都是独一无二的。镇江小记者变身“小稻农”,秋收课堂落下了帷幕,希望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你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体验中不断进步。
(图/文 王小月 孙力)
丰收
市实小四(11)班 王启萌
一丛丛金黄的稻子,
一把把香香的大米,
一个个劳动的背影,
一位位流汗的人儿。
啊!大米!
你得来多么不易。
想知道它怎么来?
就让我娓娓道来。
“割稻子,割稻子,嘿呦嘿呦真带劲!”我一边割稻子,一边哼着小曲。“哗哗哗”随着一道道银光闪过,一丛丛稻子应声倒地。我丢下弯刀,左手抓一把,右手抓一把,直奔一个大篮子前。像敲鼓一样,有节奏地砸下去。“啪啪啪”一颗颗饱满的稻粒从稻秆上跳下来,落在篮子里。不一会儿,稻粒都落了,稻秆也秃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打完稻子,我和小伙伴来到桌子旁开始给稻粒脱壳。老师先给了我们每人一个磨具,让我们倒一些稻粒在磨具里。经过三十分钟努力,手都酸了,汗也出来了,我才给十几粒稻粒去了壳,还真有点难。
给稻粒脱好壳的我用研磨器换了一顶草帽。站在阳光下、稻谷旁,我开始仔细地描绘着蓝天、白云和稻子。经过我的巧手绘制,一顶可爱的草帽戴在了我的头顶。
田野间我肆意飞奔,投壶、唱歌,一声声欢呼声在田间回荡,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在风中翩翩起舞,翻飞着。带着自己的收获——一盒大米,我满载而归。
“割稻”之旅
市实小二(13)班 张阅宸
早晨起床,我非常非常开心,因为我要去割稻子啦!
下午,我和小记者们一起乘坐大巴车出发了,车上我还遇到了我的同班同学。终于到了割稻子的地点,看到金黄金黄的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想扑进稻田里。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还要先上一堂水稻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水稻和小麦的区别,还让我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一下水稻。
终于要去割水稻了!金黄金黄的稻田就在我的眼前,同学站在我的身后说:“哇,这里是不是地上有金子啊?”嗯,我深有同感。老师开始教我们如何割水稻,戴上手套,右手拿镰刀,左手握住一把水稻的上端,然后用右手像拉锯一般不停地“锯”水稻的秆,锯好一捆再割下一捆。割水稻时要蹲下来,蹲了一会儿我就觉得腿酸了。看着前面望不到边的稻田,我不禁开始想,如果只有一个人来割这么多的水稻,割完肯定会很累的。
割完水稻,开始学习打谷。打谷就是把整捆水稻在一个大筐子边上用力地甩打,这样上面的稻粒就会被甩下来,打谷过程中,需要弯腰,所以打谷也是件挺辛苦的事儿。之后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瓶子,我们就用它来收集掉下来的稻粒,收集到满满一瓶再把它们带去研磨。
研磨器是白色的,分两层,像个盒子,盒子底面很粗糙,有很多不规则的小竖杠,我们把少许的稻穗放在研磨器里,然后把盖子盖上,拼命地转动,转到你觉得差不多时,打开来看看,如果稻壳被碾开,露出里面黄黄的糙米,研磨就成功了。研磨时,我一边转动研磨器一边忍不住想——一次研磨就得费那么大力气,那么多的稻穗要经过多少次研磨,得费多少力气啊?
最后,我们还去画了草帽。在普通的草帽上画满五颜六色的图案,让它成为我们这次水稻收获之旅的专属纪念。我们把手中的草帽高高抛起,与金黄的稻田合影。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说得真没错。我今天虽然很开心,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苦,体会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面劳动的场景。以后,我会好好吃饭,节约粮食,每一粒米都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