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8日
第014版:小记者

我的家乡,我的家

——江科大附小小记者作品选登

家乡交通真发达

五(2)班 庞苗楷

我出生在镇江,是标准的镇江人。从我记事起,就特别爱看火车,不是跑到天桥上看南北奔驰的货车、“绿皮车”、“红皮车”,就是跑到宝平路上看和谐号和复兴号,总是看不够。

镇江市是江苏省通铁路较早的城市,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三条现代化铁路从镇江市通过。经过五年的快速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五峰山公铁两用悬索桥建成,从此,北起连云港南到镇江的连镇铁路全线贯通。镇江又增添了南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镇江的交通更加发达了,我又多了一个观看“蓝皮车”的机会。

刚建成不久的丁卯高架同样给城市带来无限风采。丁卯高架从焦山路口起架,向南飞越沪宁城际高铁和京沪铁路,穿过观音山隧道,与最宽的南徐大道相连;另一端,与金港大道相连,全长十几公里。高架桥桥身高大雄伟,像一条腾空而起静立在大地上的巨龙,一条条匝道像龙爪一样伸向四面八方的道路,使高架四通八达。行走在双向六车道的高架路上,一路没有红绿灯,别提有多爽!

我的家在高架桥的北面,风景秀美的古运河畔,那儿河水清清,垂柳倒挂,是镇江有名的运河风光带。坐在阳台上:近眺,巨龙一般的高架上车水马龙,高架下,车来人往;远眺,钢铁洪流来回穿梭。镇江交通真发达,我的家乡真美呀!(指导老师 吕伟芬)

看,这就是镇江新高度

四(2)班 戴萌希

中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家人围坐在窗前,品尝着美味可口的月饼,欣赏着五彩斑斓的夜景。凉爽的秋风轻轻拂过,送来桂花阵阵幽香,远处飞驰的高铁列车像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在这美如画的城市夜景图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直冲云霄的苏宁大厦。

十年前,我还藏在妈妈的肚子里憧憬着世界的美好。那时,苏宁大厦刚刚开工,30多层的镇江国际饭店傲然矗立在繁华的城市中心,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爸爸回想起当时在29层旋转餐厅,360度俯瞰整个市区的情景,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现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奇妙的变化,城市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就连我们小区的住宅楼都有30层了。77层的苏宁大厦更是一跃成为第一高楼,镇江的新地标。我想象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俯瞰镇江全景,那感觉仿佛置身仙境,那景色肯定美到让人“吃醋”!

此刻,窗外新老地标交相辉映,它们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长大后为家乡、为祖国迈向新高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导老师 周婷)

我眼中的西津渡

四(1)班 杨梓萱

我的家乡镇江,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小城,这里有隽美的“三山”风景,也有着动听的白蛇传美丽传说,是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地方。其中我最爱的风景之一,那肯定是西津古渡莫属了,它依山临江,建于三国,盛于唐宋,一直是诗人称颂的交通要道。

十年前的西津渡,这里保存着镇江众多的文物古迹,是镇江这座历史名城的“文脉”所在,西津渡古街,随处可见历史古迹,有着明清时代的石头路和亭台楼阁,但是随着历史的冲刷,古迹的外观过于陈旧,那时的西津渡人烟稀少,有的是别样的一份清静,常是文人墨客陶冶身心之地。

随着镇江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十年来西津渡也有着不小的变化呢。如今的西津渡已经打破了十年前的宁静,毫不夸张地说,它现在已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网红打卡地。一到节假日,这里总是人潮涌动,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古代建筑得到了修缮,镇江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文化古迹;西津音乐厅里流光溢彩,大大小小的音乐会在这里举办;如果你逛累了,也可以买一张电影票,去西津大光明影城里歇歇脚,看一场有趣的电影;到了晚上沿着西津老街,欣赏着夜景,吃着镇江最具特色的“三怪”,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就是我眼中的镇江,我眼中的镇江历史“文脉”——西津古渡,它是古老的、历史的,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

(指导老师 魏海宁)

你若愿来 定不负你

五(4)班 夏砚清

镇江的金山湖——

最年轻的城中湖,

光彩夺目的新景点。

你若愿来,

定不负你。

荷花淀中——

红润的脸庞,

粉嫩的肌肤,

碧绿的罗裙,

婀娜的身姿。

蜻蜓立于枝头,

翩翩起舞;

小鱼游过脚下,

窃窃私语。

小舟上——

波光影里,

沏一杯茶,

品城市之繁华;

流水声中,

哼几曲谣,

感时代之变迁;

舟篷阴下,

读几卷书,

悟人生之哲理。

栈桥边——

一袭旗袍,

一柄纸伞,

女子莞尔一笑;

几条长凳,

一片树荫,

老人谈笑风生;

几个身影,

一串欢笑,

孩子连蹦带跳。

公园中

莲的妩媚,

舟的摇荡,

民的悠闲,

还有什么

比这更醉人的?

你若愿来,

定不负你。

(指导老师 杜春香)

中营老街的变迁

五(5)班 杨凌

随着祖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华夏大地上日新月异,而在我住的地方——镇江中营老街,变化就更大了。

中营老街地处镇江城区的东边,它北连中山东路,南接正东路,把两条平行的主干道连通起来,是大伙日常出行必经的街道。著有《梦溪笔谈》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晚年就隐居在老街的梦溪园内,赋予这条老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前的中营老街路面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街道两边的平房墙壁上裂痕四起,好似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特别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泥泞不堪,行走时深一脚、浅一脚的,给上学、放学的学生和买菜的老人们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整条老街焕然一新了!你看,老街的出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让居住的安全性更上一层楼;脚下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替代了原来坑洼不平的土路,两旁种上绿植,并且每棵绿植都挂着介绍牌,为大家科普植物知识。老街两旁的老房子已全部拆掉,起了白墙黑瓦的新房子,墙上各种各样的绘画文案,使整条老街更加生动。老街的中部还建起了全民健身的活动场地,并配置了很多健身器材,让大家可以在空余时间锻炼身体。每天晚饭后,这里特别热闹,大妈们在音乐的带动下扭动着腰肢,大爷们则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孩子们抓住空闲的时光奔跑游戏……广场旁的历史文化墙上,绘着沈括的一生,让大家更好地纪念和瞻仰这位历史名人。

虽然中营老街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对老街的记忆却仍留在心底。回忆是美好的,但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止,我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今后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指导老师 沙莎)

圌山的“成长”

四(4)班 张筱悠

圌山,是镇江的著名旅游景点,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十几年发展势如破竹。

爸爸妈妈告诉我,以前的圌山没有栈道,没有台阶,没有引路标识,只有光秃秃的石头和一点点小草。窄窄的小路旁只用木头简简单单围了护栏,平时爬山的人也很少,显得特别荒芜。现在的圌山绿树成荫,窄窄的小路变成了水泥台阶和栈道;安装了结实、精致的护栏,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龙盘卧在山脊上,非常壮观;垃圾桶随处可见,每走一段路就有一个引路标识。

现在的圌山知名度非常高,不管什么时间段游客都很多,尤其是清晨。最近,圌山变成了“看日出”的打卡地,好多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站在山顶,仿佛站在绿色的世界里,到处郁郁葱葱,一片生机。望向远方,宽阔的长江像一幅水墨画,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船只犹如蚂蚁在慢慢航行着。另一边,在夕阳的照射下,雄伟的五峰山大桥横跨长江,壮哉,美哉!

陶醉在这美景中的同时,我不禁想到镇江的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标建筑苏宁大厦高耸入云;生活越来越科技化,新能源汽车已经随处可见;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好多江豚找到家园。

作为一个镇江人我感到自豪,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一定带你欣赏这山清水秀,品尝这瓜果甜香。

(指导老师 张俊妹)

乡间小路

五(4)班 褚玥萌

每年暑假,我都要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都有新变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外婆家门口的那条乡间小路。

从我记事起,外婆每天都要踩着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去劳作,那是一条细长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婆的脚印,深深地印在晴天的尘土里,雨天的泥泞中。有一次,爸爸不听劝,非要在下雨天把汽车开到门口,刚开进泥土路,轮胎就陷进湿软的泥土中,越挣扎,陷得越深。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脱困,最后出动了拖拉机才解决问题。天晴了,外公还要用铁锹把车辙印填平,忙了好半天,满身都是汗。

当我会骑滑板车时,外婆家的小路铺上了石子,外婆真高兴啊,下雨天再也不用蹚着泥水出门了。可是我从来不敢在上面骑滑板车,骑在高高低低的石子路上,简直就是一首变奏的《忐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出乎意料的是,最后摔倒的居然是外公。他骑三轮车驮着稻谷准备去加工,结果下坡的时候被凸起的石子硌了一下,三轮车失控,一下子冲到了路旁的河道里,稻谷也湿了,三轮车也坏了,幸好外公没有受伤,现在想想都后怕。

我学会骑自行车时,村里把水泥路铺到了外婆家门口,路变宽了,变直了,路两旁的杂草也清理过了,种上了小树苗。外公外婆的出行再也不用受天气影响了,汽车随时都可以开到家门口了。后来,路两旁安装了路灯,现在,路口又安装了治安监控,改革发展的春风,吹遍了小路的每一个角落。

我在新闻中看到,到2021年底,江苏省一共建成了14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一条条农村公路,在美丽乡村绵亘蜿蜒,这是守护2000多万江苏农民安全出行的平安路,这是让镇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年间从14177元增加到31354元的致富路,这是沟通乡村和城市,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路,这是见证飞速发展,展望美好未来的振兴路。

(指导老师 杜春香)

2022-10-08 ——江科大附小小记者作品选登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18120.html 1 3 我的家乡,我的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