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9日
第009版:名城周刊·妙高台

城西老山巷的记忆

布业公所文保碑

如今的山巷广场 图:任德发 摄

文/任德发

山巷在古城的西部,就是连接大西路和宝盖路的一条巷子。全长在三百米左右,北对宝安新街通中华路,南连山巷底,穿沪宁铁路翻风车山,通近郊各村镇。山巷在当初因和西门外大街(如今的大西路)运河水道(如今的中华路)纵横交叉,形成了镇江城西地区繁华热闹的中心区域之一。

当年,省政府的迁镇,大西路的拓宽改造,中华路的填河开路,沪宁线的通车……这些因素都让山巷在城西的交通、商贸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它又是城西南近郊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之一,其东南端的曹家坡曾是蔬菜、柴草批发零售的转运地。加之往日城西地区人口密集,房舍参差,千万人家,山巷当日的繁华是公认的。但这“山巷”为何叫“山巷”?还真说不清,明明无山可言,充其量就是从宝盖路进巷子有个不大的坡度,可它偏偏就是叫山巷。说起来自己在山巷生活了大半辈子了,仍不明此理,真有点惭愧。

和山巷相连的巷子有很多条,东面有“行宫巷”,巷子里有镇江民间“都天会”中“都天大帝”的行宫,从前每年一度镇江人的狂欢节日“都天会”巡游全市,都要在这儿休息,奉香敬茶。有“书场巷”,传说过去曾有段时期,这儿是镇江城听扬州评话的“书场”最多的地方。“留余巷”则是两边产权业主修屋时,互相恭让留出的一条通道巷子,流传后世,一时间成为佳话。“大巷”是通往清真寺街的最近通道,“西大寺”那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苏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每年逢伊斯兰教节日,这里都是堵街塞巷。

西边有“布业公所巷” 进巷子十多米,即是“布业公所”,它曾是全市纺织业、布业商人的集结中心,公会所在。对门即是文保单位,革命先辈嵇直的故居。巷子西首有“火星庙”,至今尚有“古戏台”。火星庙旁有“节孝祠”,现今墙壁上还存有众多奉旨表彰的镇江城贤孝子、贞节妇的石刻碑文。“龙王巷”,周边还有“大、小龙王巷”,曾有过关于龙王爷的传说。篾篮巷、皮坊巷、大夫桥这些都带有专业色彩,也都是山巷向西连接万家家、民国春街、小街等处的重要通道。

记忆中,“山巷”街道都是由清一色、一米多长的长条麻石铺就,横的在中间,直的在两边,恰如平放的梯子,如蛇腹图形,称之为“龙脊路”,直条石上因长年走独轮车,很多都留有不少深深浅浅的车辙。街巷两边大都是一扇扇木板门的门面房,墙上、门上或门楣上都涂有或悬挂各种招牌、字号。米店、面店、煤炭店、理发店、炒货店、香烛店,店店相连;猪肉铺、牛肉铺、裁缝铺、糕点铺、烟酒糖果铺、南北杂货铺、烧饼馒头包子铺,铺铺相接。更有那大饼油条摊、鞋子修理摊、瓜果蔬菜摊;酱菜作坊、豆腐作坊、造酒作坊;牙医、诊所、老虎灶……一应俱全,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买全。

忘不了巷子南端那家烧饼油条火面店,曾是我中学时代出门上学的第一站,它斜对面的理发店,则是我每月都要光顾的地方。忘不了篾篮巷口茶食店里的蛤蟆酥、大巷口对过的谈氏大饼、酱园小菜,皮坊巷口的高庄馒头。还记得那肉店里的胖老板、香烛店内那爱打扮的老板娘、纸扎店内弯腰驼背的老头、米店内的小伙计,还有茶水炉子老虎灶前,阵阵热气笼罩下等开水的人群……街面上各种热闹的场景,各色人等的奔波吆喝,为生活而忙碌的姿势,至今还时时浮现脑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巷子里的店面摊点少得多了,增加了不少企业单位;机面厂、服装厂、牛奶厂、日用化工厂,粮食、煤炭、蔬菜、猪肉、水产供应点……每天早市采购时间和上下班高峰时段,依旧是繁忙一片。巷子内人们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曾记得那时候我们年轻人打赌,谁要能在那个时间段,骑着自行车贯穿山巷不下车,那他就是众人佩服的高手,因为骑车贯穿山巷实在太难了,常常是要数次被逼下车推行。

随着市区商贸中心逐渐东移,山巷的繁华不再,临街的门面房先后都变成了住家。新世纪初,山巷变成了马路,开辟了市民休息广场,马路旁高楼林立。而往日的情景,只印刻在老一辈镇江人的心中。

2022-07-09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04441.html 1 3 城西老山巷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