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9日
第009版:名城周刊·妙高台

清代沈德潜与京口三诗人

沈德潜编纂的《古诗源》 图:朱昌勤 提供

沈德潜画像

文/朱昌勤

清代康雍乾时期,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因为对诗歌理论、创作的突出贡献,被誉为“诗坛都头领”。与之同时代,京口有三位“布衣诗人”:余京、张曾、鲍皋,因为他们得到沈德潜赏识,而名噪一时,沈德潜称他们为“京口三诗人”。

沈德潜是位老来得宠的官宦、诗人,生长于苏州农村,早年家贫,从二十三岁起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四十余年的教馆生涯。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十六岁前已通读《左传》《韩非子》《尉缭子》等书。但这样一个满腹才学的读书人,竟然科举屡不中,从二十二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从此跻身官宦,备享乾隆荣宠。乾隆七年(1742年),授翰林院编修。此时沈德潜已年届七旬,乾隆皇帝召其讨论历代诗源,他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乾隆大为赏识,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并对大臣们说:“我和沈德潜的友谊,是从诗开始的,也以诗终。”

沈德潜虽然不是京口人,但与京口却有着极深的渊源。早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沈德潜应魏荔彤之聘,来镇江魏氏学馆为其课子,闲暇时作古文六十余篇、诗百余首。44岁那年,沈德潜来到京口住在见山楼做了三年教馆,在此期间他编纂《古诗源》一书,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七百余首诗歌收录其中,并对大部分诗作加以评注和考订,全书共十四卷。

沈德潜对京口诗人余京、张曾、鲍皋颇为推崇。在京口著书期间沈德潜常出游京口三山,在焦山偶然读到了余京的诗,后经焦山僧侣介绍认识了余京,因为诗风相近,从此成为好友并经常酬诗唱和。多年后,沈德潜又结识了张曾、鲍皋。沈德潜在为张曾《石帆诗集》作序中说:“余于京口得交诗人三,康熙戊戌(1718年)交余子江干于焦山,乾隆癸亥(1743年)交鲍子步江于京师,乙丑(1745年)交石帆(张曾)于梦堂司马宅……”“京口三诗人”与沈德潜相交时间虽然有先后,但都声气相应,学习切磋,增长诗艺。

实际上“京口三诗人”的确与沈德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三人同为平民出身,且笃学求知、不入仕途。据载:余京,3岁丧父,母张氏略通文墨,亲自授课,10多岁时,熟读经史,长于诗,多有宗唐之作,著有《江干诗集》;张曾,性不偕俗,诗工而家益贫,放浪京口、淮扬间,著有《石帆诗集》;鲍皋,自幼聪明,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都惊赞其才,鲍皋一生沉溺于诗,不事科举。

“京口三诗人”最让沈德潜赏识的,还是他们都具有“清新自然”的诗风。余京有《登金山塔》:“半空月忽住,陡觉下方浮。白浪连山走,青天入海流。尘埃吹野马,城郭动蜉蝣。极目穷巴蜀,风帆万里愁。”张曾有《雨宿焦山》:“岩光惊早起,江阁雨残时。烟鸟去无尽,风潮来不知。樱桃分饷客,芍药对题诗。四月山中好,幽禽莫负期。”鲍皋有《焦山精舍夜饮》:“我吟天风海涛曲,焦岩飒飒振林木。汉隐先生拍我肩,邀向岩间结茅屋。茅屋直下临奔湍,阴林积雪森夏寒。清飙回动白羽扇,明月走送黄金盘。黄金之盘白玉壶,长江泻酒那用酤……”

三诗人诗歌创作在内容上大都取材于京口的山水景观,手法上既“尚唐诗韵”又不失个性。余京的清幽冷峻,张曾的蕴藉宛转,鲍皋的清雅旷达,在当时的诗坛竞放异彩。三诗人要数鲍皋成就最高,他为清代前期镇江诗坛领袖人物。其鲍氏家族“一门风雅”为诗礼传家,是当时江南屈指可数的文学世家。鲍皋著有《海门初集》《二集》《三集》各19卷,《京口文献录》《笔耕录》《十美诗》等。沈德潜与“京口三诗人”的交情,是镇江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作更是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

2022-07-09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04440.html 1 3 清代沈德潜与京口三诗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