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讯 近日,18个月大的菲菲(化名)吞下1枚1角硬币,3天后因进食受影响被家长送医。医生用不到3分钟时间就顺利取出滞留在孩子胃部、已经受到胃液腐蚀部分发黑的硬币。
3月22日上午10时左右,妈妈抱着菲菲来到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就诊。病情交流过程中,接诊医生了解到,钱币比较小,菲菲吞下硬币之初,家长寄希望于孩子能自行排出。可等了又等,菲菲非但没能排出硬币,还出现了进食受阻的情况。妈妈这才意识到“不太对劲”。
“我们结合患儿的病史,先为她做了影像学检查,发现硬币就卡在其胃窦处。”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朱少伟说,胃窦位于胃体的“拐角处”,向前便是幽门。幽门括约肌的阻力加之胃窦处的弧度,这才暂时“拦住了”硬币的去路。幼儿的胃壁黏膜较成人更薄更娇嫩,胃酸的腐蚀加上硬币随胃蠕动与胃壁摩擦总次数的增多,会造成患儿胃部穿孔。因此,硬币在胃里滞留的时间越长,威胁就越大。
朱少伟先将孩子安排入院,将各项事宜和可能的后果告知菲菲家长,并征得同意后,联系好消化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两套治疗方案——首选无创胃镜下取异物,如果取物失败,立即开腹取币。
22日12:30,胃镜下异物取出术正式开始。考虑到菲菲年纪太小,即便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消化科医生还是选用了直径超细、质地更软的“面条胃镜”。3分钟不到,硬币顺利取出。由于受到胃液腐蚀,这枚硬币已有部分发黑。
术后经过观察确认菲菲无大碍后,24日一早,妈妈抱着她出院回家。
朱少伟表示,像菲菲这样因吞异物就诊的患儿,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并不少见。患儿吞入的异物也是五花八门,常见的除了硬币,还有磁力珠、纽扣电池、遇水能膨胀数倍的“海绵宝宝”等。菲菲家长面对女儿吞食异物,“坐等孩子自行排出”的做法,在小儿外科门诊上也比较普遍。朱少伟曾经接诊过一名误吞水晶泥的13月龄宝宝,几天后被家长送医时已经出现肠梗阻,只能开腹手术。
医生借这两个病例提醒:与气道异物可引起患儿咳嗽、无法讲话、出现窘迫窒息等症状有所区别的是,消化道异物患儿有时并不会即刻出现不适,但异物滞留时间增加,可引起患儿消化道梗阻、胃肠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后果。朱少伟建议,一旦发现孩子吞食异物,家长需要保持镇静,第一时间送医。
(杨泠 钱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