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艾草,是老相识了。
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熙熙攘攘。自枯自荣,世世代代。除了偶尔飞过的鸟雀,平时大概再没有谁会惦念它们。但乡人知道,它们在呢。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心中早想说一句:“艾,其实挺香!”
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的汹涌澎湃。采艾的手,清水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停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着香,香中带着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
三月无里,花草树木竞相盛放。艾草也随着大流,出来露脸了。水边,沟里,漫山遍野的,都长着艾草。奶奶总会在清晨,踏着晨露,挎着小篮子,带着我去小山上摘艾草。沾着露珠的艾叶,像极了喜极而泣的姑娘。
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艾草,觉得它简直是噩梦!它的气味太霸道,羊不爱吃,猪不爱吃,艾草闻起来苦苦涩涩的,特别像村口药店的味道。小时的我十分抗拒这种味道,每次都“敬而远之”。
有一天,奶奶摘了满满一筐艾草回来,我像往常一样赶紧躲得远远的。奶奶洗净了艾草,过来摸了摸我的头说:“丫头,艾草其实挺香的,等着,奶奶给你做好吃的!”我半信半疑,于是便搬张凳子坐在旁边。
奶奶用刀把艾草剁成碎碎的片,放到一个盆里,然后加了一些水,用手不停地揉啊揉啊,那盆里便有了绿色的汁液。蹍了一会儿,奶奶把已成泥的艾草放在旁边,盆里满满的,是绿,和了糯米粉,奶奶继续揉啊揉啊,发梢也跟着一晃一晃,眼中的喜悦与温柔蕴蓄得快要溢出来了。我眼见着那一团一团的绿,在奶奶那粗糙却温暖的手上盘啊盘啊,就盘成了青团子,乖乖地在蒸笼里躺着,浑身绿得晶莹透亮,像颗绿宝石。蒸笼上冒出了香气,没错,是香气!我心里一惊:艾,其实挺香!
揭开蒸笼,香味溢满了屋子。我心里虽已改变了对艾的看法,但嘴上还是倔:“哪里香啦?明明好苦。”走进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却反悔了。奶奶懂我,特地留了两个放在桌上。我便像只小兔,蹑手蹑脚地过去,偷偷地拿回房间,美滋滋地品尝起来。咬一口,清香的艾味绽放在味蕾,没有苦味,只有淡淡的青涩。不知何时,奶奶出现在窗前,我赶紧擦擦嘴,大声说道:“苦死人啦!”其实心里想说:“艾,其实挺香的!”
可还未说出那一句,我便走到外面的世界去追逐未来,追逐理想。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奶奶做了青团,带着来了城里,闻到那熟悉的艾味,尝一口清香的青团,满足。奶奶的眼里充满了渴求,渴求我的肯定,对艾的肯定,对乡村的肯定:“丫头,好吃吧!”我点点头,展颜一笑:“奶奶,艾,其实挺香的!”她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窗外,树影婆娑。艾香,芬芳了整个世界。
有一种味道,不加装饰,有的只是一份朴实,一份悠然。有一种爱,自古不变,只是那样悄悄的,淡淡的,如艾一般,平凡却美好。艾香再次弥漫了空气,盈满了回忆。心中早想说一句:“艾,其实挺香!”(省镇江一中高一13班 许馨月)
点评
作者善于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省镇江一中老师 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