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天天 性别:女
年龄:7岁 妈妈:Sofia
心事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心目中听话的小可爱变得喜欢耍心眼,并且变得爱撒谎起来了。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前几天放学回来,手里拿着一支挂有冰淇淋吊坠的粉色中性笔,一进门就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真是运气太好了,捡到一支这么漂亮的笔。”看着那支笔,我故意说:“捡到笔应该要交给老师才对啊,怎么能拿回来呢?”
女儿随即说:“我是在回家路上捡到的,不是在学校里捡到的。”我看着女儿一本正经撒谎的样子说:“如果这支笔真的是你在路上捡的,那我跟你一起回到那里等着,看丢笔的小朋友还回不回来找,如果实在等不到,我们就把笔送到公安局,咱们可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女儿看我认真的样子,脸上的笑容慢慢褪去,低下头说:“好吧,这笔不是我捡的,是我在家门口的盒子里拿了几枚硬币,让婆婆带我去文具店里买的,我还让婆婆别告诉你。”
看着女儿说出了实话,我对她说:“这支笔这么漂亮,还有一个粉色的冰淇淋挂坠,你一定特别喜欢吧?买笔不是坏事,但你没有必要自己悄悄拿钱去买,也没有必要撒谎。你想要好看的笔,可以跟妈妈说,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妈妈一定会支持你的。”女儿听到我这样说,就向我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撒谎。
晚上跟老公提起这件事,我俩不禁感叹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心目中听话的小可爱变得喜欢耍心眼,并且也变得爱撒谎起来了。我们都不是佛系父母,说完全不生气那是假的,但如果冲她发脾气,难免又是一顿鸡飞狗跳,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王爱敏 整理
【试验解读】 孩子为什么撒谎?
美国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李康教授和他的团队,曾经针对儿童撒谎问题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测试了1200名2-6岁的儿童的撒谎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
他们先是跟这些孩子玩了个竞猜游戏:抽出一张扑克牌,让孩子们猜扑克牌的点数,如果猜对了就会获得一份惊喜大奖。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找借口离开一会儿,离开前叮嘱孩子千万不要偷看卡片。可是,研究人员一离开,隐形摄像机就拍摄到90%以上的孩子在5秒内就犯规了。等研究人员回来后,询问大家在自己离开时有没有偷看卡片时,只有一个孩子承认自己偷看了。
试验结果证明,无论是性别、国籍、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家教等方面如何不同,孩子撒谎这件事,都是一个普遍性现象。而且最终的研究发现,2岁孩子中就有30%会撒谎,到了3岁,撒谎率达到50%,4岁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
其中,小朋友们的撒谎类型分成五种:第一种是在2-3岁,白色的谎言,为了客气而说谎;第二种是在3-5岁,橙色的谎言,为了拍马屁而说谎;第三种是在5-7岁,蓝色的谎言,为了集体而说谎;第四种是在7-9岁,黄色的谎言,为了谦虚而说谎;第五种是9岁以上,黑色的谎言,即为了自己而撒谎。
前四种谎言,都是属于“无意识撒谎”,并非涉及到孩子的品德问题,也不应该判定善恶范畴,所以家长无须纠正也不用放在心上。只有第五种谎言是属于“有意识撒谎”,家长一定要注意。
【专家建议】 帮孩子摆脱“黑色谎言”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黑色谎言”的习惯呢?
首先,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小骗子”的标签。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喜欢用一些小的“骗术”来吸引家长,比如假哭或者是装笑。等他再长大一点,很容易把想象的内容添加到实际的语言当中,比如有的孩子想象自己去过某个地方,就会在聊天的过程中跟别人说“我昨天去了某某地方”,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去过。
再大一点,孩子犯了错,为了逃避责任,在父母问起时就会撒谎说不是自己干的。这些其实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他本身的性格特征,千万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爱撒谎”或者“小骗子”的标签,也不要一本正经地问责,这样容易把简单的撒谎夸大为道德层面的问题。
其次,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树立权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本能,那就是取悦比较权威的人。当然,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并不是说让孩子害怕你,而是要在发现孩子说黑色谎言时,适时地制止他的说谎行为,并明确告诉他原因。与此同时,要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尊重并认同孩子正当的要求,对孩子的认错表示原谅和表扬。
第三,家长自己杜绝撒谎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过:“如果不想让孩子出现撒谎的行为,家长最好从自身做起。”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从父母身上复制过来的,想要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父母就要先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一个会说谎的孩子并不是个坏孩子,相对别的孩子来说他反而更加聪明、更加善于动脑,但是父母要善于去分辨和引导孩子的撒谎行为,找出正确的方式,避免孩子的“黑色谎言”。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