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第015版:江中明珠

“流沙”凝聚的深情

■ 文/朱圣福

苏东坡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其含义是,只有从作者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诗句,才能深入人心打动读者。诗如此,文亦然。

近读文友张康伟先生《岁月流沙》一书,被文中浓浓的真情所感染。一气读罢,掩卷静思,一个印象在胸中涌动、扩大,那就是,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真情浸染的心灵之花。

不妨先来欣赏一段文字:“时光向前,永远不知疲倦,她无情,掠走了我们的青春流年,让我们的细细青丝染上霜尘,让我们的脸上写上沧桑;她有情,每天给我们一个微笑的太阳,当我们从梦中醒来,她总不忘给我们送一缕最妩媚的真情温柔……”

很显然,这些文字都是从作者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是饱含强烈个人情感的。而这样的文字,书中俯拾皆是。

即便是叙事,作者也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带着浓厚的抒情成分:“目的地快到了,突然不想下去,心情澎湃:我希望路程远点,希望朋友的车开慢点,希望朋友把车停在路边,希望朋友把我带到更远的地方。”

就是单看文章的题目,很多也是激情迸发:《论坛,我们共同的家》《我是绿岛上空一道美丽的彩虹》《让“璀璨”的金星更为璀璨》《渣土车,一座城市的惊魂》……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读了这些具有“人情味和温度感”的文字,我们不可能不被打动,不可能不产生心灵的共鸣。

了解张康伟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富激情和活力的人,他热心公益,常为文学社和拥军社的事忙得如高速旋转的陀螺。说实在的,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像他这样全身心投入公益的人并不多见。正是因为此,他在文中所写的事也就不局限于家长里短、寻常饾饤,所表现的情也不局限于个人的亲情、爱情、友情,而是胸怀苍生、关注广泛的“大爱”之情。如针对城市街道遇雨即涝,他强烈希望相关部门“少费口舌解释,多下功夫做实”;为配合城市创卫,他呼吁“全民上阵,向污染宣战”;当“惊魂夺命渣土车”又肇事,他疾呼交管部门在检查和惩处上切不可只搞“一阵风”……正如他在《反映生活,不仅仅是锦上添花》一文中所说:“虽然有时候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但是反映他们的艰苦生活、反映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的生活需求鼓与呼,又何尝不是我们可为的呢?”所以他要积极去做,要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挥洒在公益事业和关注民生上。

由此可见,作品就是他的内心宣泄,就是他的真情告白,他就这样热切关注着身边的人和事,记录着那些令他动情的人和事,毫不隐瞒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吐露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装腔作势,没有作秀卖弄。

本来,文学就是人学,人学就是心学,作家应调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自己的文字去还原生活。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作家更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变化,善于感觉生活中的那份活力、激情与感动,然后文学地、艺术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接地气,有针对性,也才能触动人的灵魂。

希望张康伟先生在今后的文学之路上,以高昂的激情和活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出更多情感真实充沛的作品。

2020-08-21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93232.html 1 3 “流沙”凝聚的深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