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1日
第010版:江花·专栏

孩子应读什么书

■ 文/高小琪

最近看到“知乎”上关于两位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新闻。一位是我童年时期非常喜欢的作家郑渊洁,因为书卖得多,经常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读者写给他的信买十间房都装不下。

另一位则是几年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北京市作协副主席曹文轩,他的作品被收入了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的“必读书单”和“推荐书目”,有些还成为了语文老师编写试题的素材。

郑渊洁的文风非常活泼俏皮,想象力飞出天际。皮皮鲁送了舒克贝塔一架喷气式飞机玩具,里面有“绿色的地毯,舒适的高背椅,冷气设备、灯光设备、音响设备……”,甚至还有大型银幕和自制冰淇淋。

而曹文轩的笔风则华丽安静得多,《青铜葵花》的开头是这样的: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泻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阴沉的天空,忽然飘飘然扶摇直上,变得高远而明亮。

二者的故事内涵也大为不同。郑渊洁偏向从轻快中见辛辣,倘若你读不出故事中深层的讽刺与针砭时弊,也完全不影响阅读的畅快感。而曹文轩则偏向伤痛与苦难文学,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与心智成熟度,才能读得出“苦中向乐”“哀而不伤”的内涵。

我曾见过两篇不同的评论,将这两种儿童文学的差异描述得极好。一篇形容“小时读郑渊洁的童话,感觉从骨子里到头皮都开心起来”,另一篇则形容“读完《青铜葵花》难过了一个暑假……就像沉入了水底,背着一块无形的巨石”。

少年时期的阅读足以影响一生。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我观察了知乎上一些用户的发言,发现大部分人在童年时期是非常抵触深奥的、晦涩的、沉重的文学作品的,而到了少年时期,内心逐渐成熟叛逆起来,思维的独立性更强,对文学的偏好会产生较大转变,可以阅读和理解严肃作品。

按照儿童心理学的推荐,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处在形象思维时期,注意力不超过20分钟,更愿意借助声音、线条、色彩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需要短小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尝试自然科学与历史故事,逐步从陪伴阅读走向独立阅读;五六年级则进入知识与伦理的飞速发展时期,可以阅读一些相对抽象的读物,但仍要具备足够的可读性。

太过深刻与悲伤的作品,不仅不能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还容易浇灭他们珍贵的阅读兴趣。

我至今仍记得年幼时初次阅读红楼梦,第一页就写了贾家的两兄弟、二代的代化代善、三代的贾敬贾珍贾蓉、史太君的二子一女、四位千金、贾珠宝玉贾环共计十数位人物,我看了一阵,实在记不住,就束之高阁了。

所以在不同年龄段给予孩子不同的精神食粮,并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密钥”。

感谢我的父母,不仅没有要求我在二年级时啃下《红楼梦》,更给予了我选择《舒克贝塔历险记》与《机器猫》的自由,保护了那束珍贵的热爱的火苗,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书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灵感,令我受益终身。

希望“懂得太多”的大人们,不要强加功利心在孩子身上,不要用“推荐书单”去左右他们的兴趣,更不要用“语文阅读试题”去绑手绑脚,我们应当只设置黑名单,告诉他们哪些不可以读,却不要设置白名单。

我们希望孩子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但我们需要慢慢来。我们要让他们欢声笑语的走进书店,上天入地的寻找热爱,废寝忘食的挑灯夜读,而不加以一丝纠偏。

所谓儿童文学,在年幼时给予他们爱与快乐,在迷茫时给予他们坚韧与能量,便足矣。

2020-06-21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83921.html 1 3 孩子应读什么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