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农科系统,赵亚夫一直被亲切地称为“老母鸡”,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他先后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他直接带的不少科技人员都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草莓、葡萄、梨、桃、出口花卉、蔬菜种子栽培等技术专家,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主任、高级研究员糜林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员。
这些年,糜林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指导。经他一手指导的镇江市丹徒区世业洲镇“四季春高效农业园”,在他的授权专利技术支撑下,园区的高架草莓,2013年定植,当年就获得了每亩5万元的效益。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园区视察,对他的创新科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乡村振兴需要做好优质精品
“我要学习老所长,一辈子为农民服务。”在工作中,糜林处处以赵亚夫为榜样,不仅是赵亚夫的得力助手,还是“亚夫团队”的重要成员,“亚夫工作室”的主要专家。
衣着简朴的糜林,皮肤黝黑,看上去不像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更像一个地道的农民。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农科人员,首先自己水平硬,才能让农民信服。糜林将农民的呼唤当成自己的责任,一个电话就到现场。跟着糜林来到葡萄种植户戴国平家的果园里,他左看右看,伸手摘了片枯黄的叶子,又蹲在地上翻翻干涸的泥土,站起身后,他颇为严肃地对一旁的老戴说,要及时抗旱了,否则明年的产量会有影响。
老戴认识糜林已经20多年了,“我们开始种葡萄时一无所知,从葡萄还是小苗糜主任就来指导种植,每年至少要来我家果园三四次,特别是在葡萄发芽、挂果时,不请他也会来。”老戴说:“糜主任对我们的帮助可大了。”
丹阳杏虎村 ,是烈士许杏虎的家乡 ,也曾是丹阳最贫穷的村子之一 。1999年,糜林跟着赵亚夫前去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非常贫困,他们为杏虎村制订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路径——种植无公害优质水蜜桃。“桃三李四杏五,果树可不是一天长大的。”夏天冒着酷暑,冬天顶着严寒,前后8年的时间里,糜林到杏虎村不知去了多少次。杏虎村全村400多户,现在有200多户种水蜜桃,亩产值10000元左右,全村实现了脱贫。“我相信,幸福是靠双手干出来的。”糜林自豪地说。
乡村振兴需要做好优质精品,巨峰葡萄是果农栽种的老品种,市场价卖不上去,在此基础上,农科所引进了阳光玫瑰品种。开始栽种时品质总上不去,糜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调研他找到原因,是农民图产量,没有控制挂枝。“光追求产量不追品质可不行,好项目会断送在不会管理上。”他手把手教农民通过控制葡萄的粒数和挂数,提高了品质,卖出了天价,“刚上市的阳光玫瑰,在南京一挂就能卖到498元。”
认准高效农业是农民的致富路
1987年,糜林大学毕业分配到镇江农科院工作,担任赵亚夫的助手,这一干就是30多年。“老所长的最大贡献,是选对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在糜林的眼里,赵亚夫是一个执著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他人生的领路人。
来自于农村的糜林深深知道农民的苦,“要想改变农村的苦,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出、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转型,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农科所承担着农作物新品种培育、试验、繁育和推广的工作。糜林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农田果园。一边埋头搞研究,一边搞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是我们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新品种自己先试验成功,才能推广给农民。”
多年来,糜林先后主持省市科研课题30多项,在梨、无花果、桃、葡萄、草莓、甜柿、樱桃、猕猴桃等应时鲜果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创新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省级以上奖项4项,市级以上奖项3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市级地方标准4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件;育成草莓新品种3个并通过省级品种鉴定;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著书出版2本。这些创新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我市,乃至全省高效应时鲜果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不辞辛劳,不计较个人得失,跑农村、进农户,传播先进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普及和农民培训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培训农民2000人次以上,培训农民专家50人次以上。他还主动参与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以及贵州省铜仁市、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脱贫攻坚工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日本农业的先进技术,32岁那年,糜林自学起了日语,通过看书听磁带,从未学过日文的他,现在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日文材料。
做农业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糜林说:“让农民富起来,就是我一生的目标。”
(马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