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第011版:时评

“拖鞋标签寻人”的做法值得鼓励

2015年,因为一部寻找失踪儿童的电影,蔡磊成为一名寻找失踪儿童的志愿者。当年秋天,经营拖鞋生意的他,突然想到,借用自己生产销售拖鞋的标签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失踪儿童的信息,增加寻找到失踪儿童的可能性。截至目前,他已经连续4年在自己生产的拖鞋上挂上印有失踪儿童信息的标签。(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寻找失踪儿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实现信息的扩散与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参与,“全城寻找”或“全域寻找”才会成为现实。信息扩散与传播可形成群聚、围观和关注效应,为信息的对接和匹配创造条件。传播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无论是家庭所散发的寻人启事,还是公益机构的专业平台,都各具优势也各有弊病。传统的方式易被人接受,但辐射面小且保存期短,也为城市环境卫生所不容许,往往被作为小广告清理掉;而网络信息固然辐射范围大,存续时间长,但受众的习惯等因素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长时间使用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包打天下”,实现形态的多样化和平台的丰富化。

实现失踪儿童信息的扩散与传播效果最大化,离不开渠道和方式的创新,尤其要让公益在其间发挥关键作用,并以公益为桥梁和纽带,提升更广泛的参与度。市场营利行为与公益事业并不背离,在拖鞋标签印失踪儿童信息与公益并不矛盾,反倒是公益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公益与商业之间并不冲突,恰恰相反,理性的状态下,公益的实现与表达恰恰要倚重和借助于商业载体,这才是公益落地应有的常态,并避免因道德标准过于纯粹化,使之失去其存续的基础。

凡是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开展,只要不是恶意的炒作行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公益提高企业责任行为应当鼓励,也为公益有更广泛的群体,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目的性固然需要追问,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也是评判的标准,否则就会形成强烈的偏见与歧视,反倒对公益事业形成了伤害。目的性是一个相当宽泛且表象的东西,有时只有通过效果和影响来评价,才能让目的性变得更易于接受。但若是对任何公益行为,若基于实施主体的性质而非效果考量,过于质疑其目的正当性,实质上属于偏见性歧视,也会对公益行为本身形成致命伤害。

道义也好,道德也罢,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空幻存在,需要更接地气,才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持久力。令人欣喜的是,拖鞋标签印失踪儿童信息不仅有四年的坚持,还有河南一景区将失踪儿童信息印在门票上进行销售把类似行为。相信随着公益的深度介入和普及,我们必然能为所有儿童构筑一道安全防火墙。堂吉伟德

2019-11-0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52231.html 1 3 “拖鞋标签寻人”的做法值得鼓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