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9日
第003版:巡礼

七十载沧桑巨变,“卫”健康初心一片

第二届全民健康节

一院挂号自助机

江大PET-CT

医疗工作者在句容农村进行慢性病防控调查

世业镇卫生院里,农民们在检查身体

全民健康节

健康,立身之本,立国之基。

斗转星移七十载,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缺医少药看病难,发展到如今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而镇江去年的这一数据为82.13岁……

医疗、保健、疾控、科研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不仅见证了镇江医疗卫生事业砥砺奋进、沐雨栉风的历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卫生人”的“卫”民初心,更重要的是,帮助广大市民留下了宝贵的健康财富。

70年,从“卫生科”到“卫健委”

镇江卫生健康事业七十年来的进程,或许首先可以从名称的变化看出些许端倪——

1993年出版的《镇江市志》清楚载明:解放后,镇江市人民政府成立时即设卫生科,担负全市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1958年市县合并,改卫生科为卫生局,包括除害灭病群众运动在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至1965年,镇江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98个,卫技人员1534人,病床188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7.08人,病床8.7张;

2015年,顺应国家大部制改革,镇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镇江市卫生局合并,成立镇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履行卫生和计划生育两项职能;

2019年1月,镇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挂牌。原市卫计委职责、市民政局承担的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以及市安监局承担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全部整合到该委员会。

从卫生科到卫生局,到卫计委,再到卫健委,虽然仅是几字之差,却反映出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词和格局的变化。尤其最近5年,“健康”的概念越来越成为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时就曾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明确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短短13个字,道出了健康与小康的内在逻辑关系,指明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要义: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机构名称之变,不仅是其服务外延之变,更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民众对健康需求的提升,而不断丰富的职能内容。“卫计委”变身“卫健委”,工作重点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组建后的职责来看,控烟、老龄工作、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等内容都纳入管理,重心指向“大健康”概念。

70年,从“不方便”到“更便捷”

“以前看病去市区至少要花一天时间,尤其家里要是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病都成了困扰人的心思。”一位家住丹徒区荣炳集镇的大爷感触较深的就是“现在看病省事多了”,“现在每周江大附院中医内科的钱华主任都来我们镇卫生院坐诊,如果要转院,专家开一张转诊单,就能通过绿色通道看病,方便着呢”。

“现在到医院看病,不管是预约挂号,还是设备技术,都先进多了,跟以前不好比。”另一位村民的说法,也体现出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患者诊疗较之从前的巨大变化——

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医学装备,到螺旋CT、PET-CT、DSA大型心血管造影机、核磁共振、大型生化分析仪、超声胃镜、人工心肺机等先进诊疗设备;

从“赤脚医生”,到优质资源共享,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与定期来镇的一线城市医疗专家面对面交流病情;

从看病“三长一短”,到网上预约、医保移动支付;

“互联网+”、远程会诊的开展,更是“缩短”了时空距离,让“隔空问诊”成为现实;

……

七十年来,百姓就医经历了沧桑巨变,诸多指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医疗机构数998个,拥有卫生人员总数为25411人;

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15918张,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为75.35%;

全市医疗机构去年共完成门急诊工作量为2388.21万人次,同比增加16.7万人次,增长0.7%;出院人数42.4万人次,增加1740人次,增长0.41%;

全市共有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创新团队4个、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和省青年医学人才35人;

……

七十年前不曾想到的分级诊疗、家庭医生、互联网医院,经过几代“卫生人”的拼搏,如今已成现实。尤其是1994年镇江市与九江市作为试点,开启了著名的医改“两江试点”以来,20多年里,“医改”成为镇江卫生健康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紧密相连。

或许市民并不知道医改到底是什么,也不明白这其中许多的专业名词,但是对医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多少都有着切身的体会。而一串串攀升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样本,更是折射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成效——

2018年,我市建立健全医联体12个,开设全-专联合门诊104个,建成康复联合病房20家;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基层首诊目标对接,常住人口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为37.16%、68.32%;

建成14个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五大救治中心”;

建立区域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市级医疗机构统一预约,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及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医保移动支付;

新增省级基层特色科室7个,3家社区卫生中心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社区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

“中医馆”建成率达90%,建成“中医阁”48个,2家机构试点推进虚拟中药房建设;

……

今年,市医疗集团的实体化运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0年,从“治病”到“健康”

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开车的人多了,走路的人少了;久坐办公室从事脑力工作的人多了,从事室外体力工作的人少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越发清晰地感受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最近几年,市民顾俊然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和妻子一起,戴上计步手环,坚持到家门口的南山绿道走上几圈,达到“日行万步”的健身要求。如今在镇江,健康步道、健康公园等健身场地随处可见,为市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更多可用场所,越来越多像顾俊然这样的市民健康意识被唤醒,将健康锻炼融入生活:跑步、打太极拳,跳健身操、广场舞……运动爱好者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镇江带来生机与活力。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每一位市民的自我健康管理都是组成“大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大健康”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社会对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

2010年起,我市积极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先后实施两轮“健康镇江”建设行动,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连续6年稳步增长,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去年镇江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中,15-69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29.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组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数据中,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完成,在省级绩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3位;

健康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深入开展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新创一批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镇村、省级健康镇村,完成农村改厕8000户;

疾病防控卓有成效,全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和较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率达80.88%;

……

镇江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市民带来了更多的健康红利,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改,也在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向前迈出的全民健康步伐更加铿锵有力。(杨泠)

本版摄影 石小刚 王呈

2019-09-29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47140.html 1 3 七十载沧桑巨变,“卫”健康初心一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