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3日
第013版:银潮周刊

书画老人的书画情

书画好友赠送束晓东的中国画

最近,77岁的束晓东又开始“折腾”了。他想利用自己的画廊每月至少搞上一到两次书画沙龙,大家聚在一直聊聊书画创作以及相关的一些话题。于是,在这温度一不小心就蹿到30摄氏度以上的初夏,他开始四处奔波——向不同的人投放咨询表,看看大家喜欢聊些什么内容,或者想通过这个沙龙得到些什么样的帮助。“我希望已经学了书画或者一直在研究书画的爱好者,能在这个沙龙里相互切磋,一起提升,而即使没有学过书画的想参加也欢迎,可以藉此培养点兴趣,大家都有所收获。”

知道束晓东的人,都知道他爱“折腾”。

比如,儿子创业经营了十几年的朱方画廊,他愣是看着不舒服,刚一退休就把儿子赶去“另起炉灶”,自己给画廊来了个“拨乱反正”——以书画鉴定、鉴赏、交流为主,“那些杂七杂八的,他自己去另搞”。

又比如,每逢寒暑假,他都要组织社区的孩子来学书画,还和江苏大学联合办了个书画教学基地。早几年,他甚至给一对残疾孩子辅导过书画学习。那几年,两个孩子每到教师节都会给他寄上贺卡,束晓东也颇为自己书画老师这一身份而自得。

再比如,他现在只要在家中,写字都是用毛笔,如果是发短信,那就用毛笔写下来,再拍成照片发给对方。对此,他很有点骄傲:“好几次我的朋友都跟我说,让我把用毛笔写下来的便条寄给他们。我的一位朋友说,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但只有信会让人有那种历经岁月也恒久保存的感觉。我觉得不只是信,我们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都是这样的。”

谈起自己爱“折腾”,束晓东说,他其实是想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传统书画能够被更多的人喜爱,有更广泛的传承基础,尤其是想让大家认识到读书与书画艺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他在自己学习书画的道路上,就遇上了几位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大家,而他们对慕名求教的束晓东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耐心的指点,并着重强调了读书的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上世纪80年代末期,束晓东有幸认识了沙孟海。“当时我还在市文物商店负责书画鉴定,当时正好有机会去一个学习培训班,在班上我认识了一位同学,他的父亲与沙老关系很好,而沙老的儿子在外地,这位同学便担起了沙老的日常照料。我和这位同学熟悉后,便请他替我跟沙老牵线,想向沙老求教。沙老平易近人,教了我很多书画以及鉴定方面的知识。”束晓东说,自此他就经常去看望老人,“就像一个普通学生去探望老师一样,也不买什么高档的东西,就是带点镇江的土特产什么的,沙老也很随和,指点我字该如何写,要注意什么,又说写好字不能只是练而是要多读书”。他至今还记得沙孟海老先生说的一句话:“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就不仅是手上的表达,而是心灵的感悟,是心手双畅、心手合一。”

与沙孟海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书法家王蘧常。1988年,国务院在全国组织了一次书画鉴定,鉴定的主要是全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商店所收藏的书画作品。束晓东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当时只能做一些打杂工作的他,在得知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竟然是著名书法家谢稚柳的学生后,起了拜师的念头。这位工作人员是个热心人,一番张罗后告诉束晓东此事可能不成,但又向他推荐了王蘧常。“日本人对王老的作品评价极高,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的说法,我一听可开心坏了。”束晓东说,随后,王老便托人带信给他,表示自己年逾90,再带学生精力有所不济,但欢迎他随时来请教。“后来我就真的时常登门请教了,王老也非常热心地指点。他对我说,想把字写好,就要多读书,《古文观止》是最基本的读物,他说‘要从《古文观止》一直向上读,读到《诗经》’。”

一晃多年过去,两位大师都已逝去。但束晓东还会时常想起当年自己登门求教的情形。“爱好书画的人一定是需要学习交流平台的,我希望我的画廊能成为镇江书画交流的平台。”束晓东说。(沙艳秋)

2019-06-0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563.html 1 3 书画老人的书画情 /enpproperty-->